从一名技校生到摘取集团公司技能大赛井下作业工种桂冠的技术能手,从一名修井工到带领班组创下多项新指标的基层队长,从事修井职业的14年间,青春的足迹见证着铁人精神薪火相传,青春的汗水浇灌着“宝石花”更加璀璨夺目。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乔卫东,大港油田井下作业公司第三修井分公司306队队长。
豪情壮志,从点点滴滴起步
生在油田的乔卫东,1996年技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普通的修井工人。开始,他满怀豪情,决心干一番事业。可不久,每天重复的起下油管作业让他感到简单、枯燥。一次井喷险情改变了他的看法。
那是一个冬日,他和同事在一口高压井——官18-37井施工。自认为驾轻就熟的他,不知不觉中加快了起下油管速度。忽然,井口发生轻微溢流。师傅们旋即大喊:“马上停止起下,立即抢装井口。”这时,溢流已经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已经吓懵了的他,被师傅们推到一边。师傅们以娴熟的动作,只用3分钟就把井喷险情排除。
他开始自责,为什么自己没有发现溢流的前兆,为什么自己当时手足无措?
自此,“豪情壮志也要从点点滴滴平凡工作起步”的念头在他心中萌发。“学一流技术,创一流业绩,当修井作业的行家里手”,成为他的坚定信念。
他开始主动向师傅们学习请教,抡榔头、识扣型、看流程、练操作、学原理,一招一式,一点一滴都不放过,每个细节都认真揣摩,细细消化。为了便于学习,他随身携带着笔记本,几年来记下上万字的学习笔记。在努力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他还自学《井下作业工》、《石油工程》等10余本专业理论书籍。经过刻苦学习与实践,他很快掌握小修作业的防砂、酸化等工艺技术,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多次在公司组织的青工技术比武中获奖。
工作第二年他被任命为班长,也成为承担急难险重施工任务的首选。风21—16井施工工序繁多,措施复杂,井内压力高,且甲方要求在20天内完工。当时不少班组有畏难情绪。乔卫东主动请缨,凭着精湛的技术,带领班组成员,经过18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安全、优质地完成施工作业。这一年,他所带领的班组更是创下了日起下油管660根,年均修井120余口,年施工工时达3500小时,施工工序一次成功率、资料全准率和施工有效率100%等多项新纪录。
技术比武,点燃青春之火
乔卫东对技术比武情有独钟。
1999年,第三修井分公司举办首次青工技术比武时,他取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奖品是一辆自行车,这是他参加工作之后获得的第一次奖励。每当骑上这辆自行车,他就神采飞扬,觉得前面的天好蓝路好宽。从此,不管是在分公司还是在公司举办的各种技术比武赛场上,都能看到他的矫健身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8年4月,大港油田公司选拔42名预赛选手,进行集中封闭培训,为即将举办的集团公司技能大赛做准备。从参加集训的第一天起,他就为自己定下夺冠的目标。
培训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实行每月淘汰制,最后选拔出10名参加决赛的选手。乔卫东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一直到半夜才休息,不间断地学习、上课、操作练习。课间的时候,别人都休息了,他跑到工房进行拆装封隔器练习。七八月的天气,工房里闷热,身上的工服被汗水浸湿得能拧出水。吃饭的时候,他总是简单地吃两口就拿上两个馒头又奔回教室。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晚,老师破例允许学员休息一晚不上课,大家欢呼雀跃,回宿舍收看开幕式,他却悄悄地又回到教室……
2008年9月21日至23日,来自12个油田的106名选手角逐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井下作业工种理论和实际操作竞技项目的比赛。乔卫东在大赛中从容镇定地操作,最终以总分92.1的高分一举夺得个人赛第一,并与其他四名选手一起摘得集体项目(井控操作)和团体两项桂冠。
以己所学,为企业发展奉献才智
青春的价值如何体现?乔卫东始终认为,只有把自己所学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修井所使用的井架左侧安装有液压钳升降机,摇把为“Z”字形,用起来费力,还容易造成工伤事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他一连好几天睡不好觉。经过反复琢磨、试验,他将升降机的摇把改为圆盘型。
在枣143井施工中,当提原井管柱108根时,上提负荷突然增大,管柱遇卡,同时管柱外壁结晶厚度达1厘米。接报后,乔卫东立刻赶到井场勘察,由于井内有大扁电缆,盲目活动解卡会造成电缆不同步,使情况复杂化。在取样化验结晶体是氯化钠结晶体后,他采取油管内下空心杆洗井措施,突破性地解决这一难题。同时他还向采油厂建议电泵井定期热洗井,以避免这种现象再次发生,为甲方节省大修费用20余万元。
近年来,勤学善思的乔卫东小改小革成效显著。他研制的新型多功能循环罐每年节约成本20余万元;他为压力表补心处增加高压胶管可降低成本支出1.3万元;他研制的新式电泵大轮,大大提高操作的安全性,而且电缆排放整齐,在公司得到推广。
不辱使命,用心打造修井团队
2009年2月,乔卫东走上井下作业公司第三修井分公司306队队长的岗位。他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要不辱使命,就要用心打造团队。我不光要自己干好,还要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队伍和谐才有凝聚力。谁家父母病了,他必定前去看望;谁家有事需要人手,他必定抽时间前去帮忙。
2009年6月,正值夺油上产的关键时刻。306队施工的井场因大雨积水,急需的油管无法运到现场。“如果等积水退去、地面晾干至少也得五六天,耽误一天就是几吨油啊!就是扛也要把油管扛过去。” 说完他第一个奔向油管车。全队员工跟着他硬是趟着半米深的泥水,人拉肩扛,经过两个多小时,把每根重达200多斤的油管从300多米远的公路运到井场。
他在全队开展集中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导师带徒、定期换岗和岗位明星评选等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全队高级工比例由之前的零提升到2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