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要闻 » 中国石油要闻 » 正文

中国要从世界工厂变世界公司

日期:2007-05-14    来源:中华纺织网  作者:冯小青

国际石油网

2007
05/14
09:4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世界工厂 世界公司

     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和对外贸易顺差的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化。在由《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承办的“广交会进口展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讨会”上,记者对话外贸专家,共同探讨解决大额贸易顺差、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等问题。
 
  会客厅嘉宾:
  李雨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佟家栋(南开大学副校长)
  裴长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所长)
 
  中国要从世界工厂世界公司

  抑制出口是策略不是战略


  赢周刊: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出口导向型的,但是目前的汇率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却都倾向于扩大 进口抑制出口,这是长期战略还是权宜之计?


  佟家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某个特殊时期采取扩大进口抑制出口政策,是为应对不同国家心理承受力和有关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学游戏的选择,这是策略而不是战略。中国贸易收支的顺差是比较成本优势的反映,只要这种优势继续存在,顺差就不可避免。


  赢周刊: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高达12020亿美元,仅今年一季度,中国的顺差就达到465亿美元,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外贸顺差?中国应如何达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宏观目标?

  佟家栋:中国贸易收支不平衡的情况,有很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裕的劳动力供给;
  二、私人储蓄过度和投资不足;
  三、城市居民有很高的储蓄率;
  四、私人投资缺乏规范的金融体制和信用系统,银行不敢贷款。

  因而要解决中国贸易收支的不平衡,不是简单的刺激国内需求的问题,而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制度完善和制度建设。

  李雨时:中国的顺差,很多学者认为是结构上的原因。据我所知。从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追求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一直是中国政府的指导方针。中国政府并没有追求顺差,虽然中国有一些鼓励出口的措施体系,这是世界各国都有的,美国也有。

  现在广交会改成了进出口交易会,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口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大于出口。中国进口技术、设备以及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实际上对提高国民经济的水平有很大好处。

  宏观调控面临两难抉择

  赢周刊: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钱太多”,也就是资本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裴长洪:从流动性过剩到大额顺差,在理论上分析,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储蓄大于投资,国内的投资吸纳不了这部分储蓄,要以商品资本的形态流到国外,就形成贸易顺差。

  现在大家说的“流动性过剩”,这是个问题,但还没到洪水猛兽的地步,资本市场没有到崩溃的程度。
 
  赢周刊:今年中国的宏观调控在外贸问题上有什么新走向?

  裴长洪:目前的宏观调控,实际上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果要限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就意味着要使储蓄率比投资率更高,这将导致贸易顺差加大;反之,如果要减少贸易顺差,就要求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储蓄率,这将导致经济过热。因此在调整投资和减少贸易顺差之间存在着两难选择,这是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新困难。


  这个困局可以用的短期奏效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少,对长期有影响的政策措施使用起来又需要十分的谨慎。事实上,一些单项的政策很难在短期内奏效,例如汇率政策,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升值了5%以上,但是贸易顺差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继续增加。

  世界工厂要变世界公司

  赢周刊:在新的贸易形势下,企业要如何转变以适应新形势呢?

  裴长洪:企业要做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从商品输出向生产输出、资本输出转变。 2006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达到了160亿美元,这标志着中国在未来若干年内将成为资本输出大国。有的学者预言,到2010年中国要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三位资本输出大国,在未来若干年中国成为亚洲第二大资本输出国是可能的,第一位是日本,第二位是中国。我们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进行加工生产,在海外寻求资源和技术,使我们的生产从GDP生产转变成GNP生产。

  第二个转变,要从过去单纯的寻求商品市场,转向寻求资源和资本市场。过去我们对外开放,寻求海外合作渠道,主要的任务是扩大商品市场,而在未来,我们要寻求其他要素市场,寻求其他的资源市场,包括资本市场


  第三个转变,企业要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公司转变,不能简单地只从事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要从事生产加工的其他经营活动,要使我们企业学会整合中国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整合国内和国际两种市场。将来要学会不仅仅有贸易顺差,还要把生产部分利润留下来。

  2010年中国将成最大贸易国

  赢周刊:中国的外贸增速一直很快,未来几年我国的外贸是否还会保持这种高速增长?

  李雨时: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一直以高于国民经济7%的速度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增速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快。2001年突破5000亿美元,2002年是6000亿元,2004年是11000亿元,2006年达到了16000亿元。这种速度在世界发展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预计今年的贸易总额可以达到2.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在未来几年中,据商务部公布的“十一五”规划,外贸大概保持10%的增速。根据我们的研究,增速恐怕要超过10%,有可能达到12%~15%。到2010年,中国的外贸总额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大国。这是我们对未来几年外贸形势的基本判断。

  赢周刊:如果要达到“十一五”规划的外贸目标,中国面临什么困难和问题?

  李雨时:中国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虽然世界各国包括经济研究机构,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判断,是比较好的趋势,属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现在世界经济中,经济、政治、军事相互交织和影响,使得世界经济发展这种不确定性增大了。

  以石油为例,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基本平衡,并没发生有大的变化,但是近年来石油价格暴涨,这与军事冲突,恐怖主义的袭击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有关。

  此外,国际金融市场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传统经济学认为,股票市场应该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但实际这几年的情况是,资本市场运作跟实际经济的运行越来越相脱离,并不反映经济真实情况,中国股市也有这样的问题。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危险还是存在的。


  第二,国际市场上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特别是去年还遭受了加拿大的反补贴,今年也遭受了美国的反补贴。我们虽然是最大的受害国,但是总体来看,影响我们的出口产品和出口总额相比还是比较小的,但这种影响对个别的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越来越严重。例如欧盟去年连续出台了电器产品的标准、纺织品禁止有害原料使用,食品卫生等一系列的标准。你达不到标准,就无法进入这个市场,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第三,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接受了非市场经济的一些特定条款,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有六十多个国家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欧美和美国不承认,所以作用不大。中国企业出口还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

  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

  赢周刊:你在许多场合都提到要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你认为外贸的增长方式应该如何转变?

  李雨时:外贸上我们面临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转变增长方式,这跟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紧密相连的。这种观念从1990年代就开始提出了,去年我国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到了54%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了28%,这两项产品已经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80%以上,可以说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一直在转变。


  但外贸增长方式还要进一步的转变,因为我们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生产的还是属于低附加价值,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跟国际分工有关。


  现在跨国公司按照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它们将中国当作比较廉价的、低附加值的生产基地。现在国际贸易中最赚钱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的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的综合体。


  例如美国的耐克鞋,生产成本是3.5美元,出厂是7美元卖给批发商和零售商,到了美国市场就是100美元。从3.5美元到100美元有巨大的价差,这个差价就是掌握了核心技术和营销品牌的耐克公司占有的。耐克公司没有工厂,就是靠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自主品牌获得高额利润。从这个意义来讲,加工在中国,利润在美国。


  这几年我国的外贸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基本上质量和效益是比较低的。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关键取决于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搞自主创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搞自主品牌和营销渠道,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