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政策法规 » 石油政策导报 » 正文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探讨

日期:2007-05-18    来源:科技部网站  作者:冀星

国际石油网

2007
05/18
11:0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石油 战略探讨

     我国石油生产与消费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后持续增长,1985年石油产量达到1.2亿t,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地位,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也跨入了石油消费大国的行列。为适应经济发展,我国从1983年开始使用进口原油,当年进口量为905万t,1994年转变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2001年原油产量1.65亿t,进口6490万t,占消费量的30%。国际油价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已经产生影响。由于原油价格上涨,2003年1月份,我国进出口当月出现12.5亿美元贸易逆差,为1996年以来所从未有过。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石油消费也将不断上升,而受资源制约,我国未来原油产量难以显著增加。专家们对于未来我国石油产品进口量有许多不同的估计,但一致认为,长期大量进口石油产品已成定局。这对于60年代曾经为摘掉“贫油国”帽子而欢呼、80年代出口石油实行“肥水快流”战略来赚取外汇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令人感慨、但必须直面的现实。

  我国石油短缺基于三方面的因素。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产量增加速度低于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能源效率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80~200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在过去的10年里,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但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这就出现了80年代石油一度出口、90年代石油进口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国的单位GDP能耗较高,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为2.3亿t,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为30%,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为8.75亿t1,日本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为14.9%,2001年消耗石油约2.6亿t,我国的单位GDP石油消耗比美国高约30%,是日本的两倍多,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未来影响石油消费量增加与降低的因素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进步,能源效率提高,单位 GDP的石油消耗减少,如果按照美国的经济总量与石油消费的比例计算,2002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应为1.45亿t左右,而2002年我国原油的产量为1.67亿t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与美国基本相当,那我们的原油基本可以实现自给,因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取技术与管理措施,提高能源效率,会大幅降低单位GDP的石油消耗。石油消费量是经济总量与单位GDP所消耗的石油的乘积,我国经济要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会有明显的增加,而能源效率的提高速度短时间内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二者的乘积还将是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现在石油的消费水平实际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增加石油的消费。2002年我国的人均消费石油约为0.177t,而美国为3.077t,日本是2.2265t,是美国的1/17,是日本的1/12,如果按照美国人均消费石油的比例计算,2002年我国石油的消费量为39亿t。因此,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我国的石油消费在未来还会有明显的增加。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对我国2010年的石油消费量进行了估计,认为基本消费量在2.7~4亿t,预计中国在2005~2020年石油的产量将在1.8~2.1亿t,每年的缺口为0.7~1.8亿t,因此大量依靠进口将成为定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石油对经济安全产生压力,而且通过轮船或管道运输大量进口石油,一旦国际上发生战争和冲突,供应线被长时间切断和石油产品价格暴涨,将对经济安全和整个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从长远看,未来几十年全球经济将不断增长,而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石油产品价格将不断上升,也将对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石油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必需的重要战略物资,石油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为此,我们对如何正确认识石油安全和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提出一些意见与看法。

  1 石油短缺是资源短缺的核心。石油短缺的核心是本国石油资源短缺,这是我们制定各种战略的基础
  中国地质科学院预计今后20年,我国将短缺30亿t铁、5~6亿t铜和1亿t铝,但这些远小于石油的资源短缺量;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应对战略矿产资源短缺和降低风险对策选择的核心是“开源节流”,具体主要包括:加大资源勘探力度以增加资源储备、提高资源开采回收率和消费使用效率、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保护宝贵的国内资源、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走出去开矿和进口短缺资源、建立必要和合理的战略矿产资源和产品储备、通过国家和市场手段调控价格来影响消费,等等。铁、铜、铝、钨、锌等需求量、运输量相对较小、运输过程也比较安全的矿产资源短缺,可以采取走出去开矿、冶炼后将成品运回国内使用的方法解决;而石油需求量、运输量大,原油尤其是石油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易燃品,运输过程防火安全要求很高,且国际局势紧张时,石油运输线往往会成为军事攻击目标;再者,和其它资源相比,石油是至关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它对经济的影响很大,据经合组织估计,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通货膨胀就上升半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降低0.25个百分点。世界能源商贸90%来自石油。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或停滞不前都与石油供应及价格波动直接相关。因此,石油资源短缺量大、运输安全要求高、对经济的影响大决定了石油短缺将成为资源短缺的核心问题。我们必须权衡利弊,综合使用各种手段应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石油资源短缺。

  2 石油安全问题可分为石油高价位对经济运行安全的冲击和国际局势紧张时石油供应中断两个方面来考虑。以石油高价位对经济运行安全的冲击为应对重点,采取“以油赚汇、以汇买油"的战略减小运输风险、增加油品供应。同时采取技术与管理措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耗。
  对于原油高价位相关的石油安全,必须看到,世界上真正石油自给的国家并不多,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石油高价位对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都存在冲击,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过于紧张。由于世界上的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14.8%、4.27%。2001年全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5.1亿t,国际贸易量为21.6亿t,占61.5%,其中美国净进口石油产品5.30亿t,日本2.53亿t,进口依存度分别为60%和100%。石油在能源结构中比例越高,石油进口依存度越高,则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越严重。因此,美国和日本的石油安全问题以及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比我们要严重得多。

  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可以分为短期高价位和长期高价位两种情况。短期的、一两个月的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的影响可能是很大的,但有石油储备和和各种调控措施,其影响会是有限的,而中长期的石油高价位在一定时间内造成的损害则是巨大的。从长远的观点看,世界各国对油价升高都会有一个自适应过程,从而使其经济社会体系更完善,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冲击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70年代初石油危机时,原油价格由2美元骤涨至10美元以上,70年代末又从每桶13美元涨到30美元以上,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涨价使得各国积极采取各种技术和经济对策降低石油消费,扩大原油生产,推进原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并配合国际外交的积极努力,之后,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世界原油价格基本上在每桶10美元到20美元之间徘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对石油高价位的影响产生恐慌,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油高价位可以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积极使用高效低能耗的技术和装备,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益的。我国目前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加快技术进步,节油降耗,特别是降低不断进入市场的新的用油装备的油耗,是降低油价升高带来的经济风险的一项重要对策。目前,技术上需要不断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管理问题,需要政府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督执行。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制定《关于促进石油替代能源开发和利用法》,严格限制高耗油项目,鼓励采取节能措施。至于油价上涨引起我国外汇支出的增加,我们认为,如果进口1亿t原油花费200亿美元,数额确实很大,应当认真对待,但只要我们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通过进口保障石油供应不会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日本、韩国、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发展经验都已经证明了这点。

  石油高价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石油净出口国带来巨大的外汇收入,对该国的GDP有很大贡献。以俄罗斯为例,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称,如果国际市场上每桶石油价格下跌6美元,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将下降一半。而如果油价跌到13美元/桶以下,俄罗斯所有石油公司都将亏损,俄罗斯经济面临崩溃危险2。同样,俄罗斯这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油高价位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对进口国的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对我国而言,2002年我国进口石油已达到6941万t,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人民币左右,如果今年经济增长仍旧维持在8%的速度,则2003年进口总额可能在7600万t左右。这样,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今年国际油价每变动1美元,将直接达到我国的GDP大概0.043个百分点。如果今年国际油价在去年平均25美元/桶的基础上,维持在目前的30美元/桶,则油价上涨对GDP的贡献为负0.215个百分点。相反,如果油价下降为22美元/桶,则油价下降对GDP的贡献为正0.129个百分点。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争论非常激烈,据经合组织估计,原油价格每变动10美元,美国经济增长则变化0.2个百分点,如果今年油价维持在目前的30美元/桶,则美国经济增长将负0.1个百分点,对欧元区国家也会带来大致相同的后果。按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30%)测算,油价对美国经济造成负0.1个百分点影响大约相应地对同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造成了负0.03个百分点的影响。因此,油价上涨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有人得利,有人着急”。这就难怪油价问题成了世界的热门话题。

  石油的高价位并不完全是由于供求关系造成的,实际上,目前世界上原油的供需基本平衡,而且生产能力略有节余。国际能源机构预计,在预测美国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为2.6%的情况下,2003年世界原油平均日需求量将达到大约7780万桶,比2002年增加100万桶。从供给能力来看,目前,欧佩克成员国尚有过剩产能约500万桶/日,可以及时根据需要增加生产;俄罗斯、挪威、墨西哥也在增产,使全球原油供给充裕。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2003年世界原油供给量为7800万桶/日,比2002年增加200万桶/日,同比增长2.6%,其中非欧佩克明年的产量增长将达到85万桶/日。因此,只要我们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短期不存在买不到油的危险。

  在对付石油高价位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油赚汇,以汇购油”的战略,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不发达国家去开发石油,赚取外汇,然后拿这些外汇去购运输风险比较小的石油,从而减少运输风险。运输风险是石油供应的主要风险,采取“以油赚汇,以汇购油”的战略,就从很大程度上化解了运输风险。只要我们有充足的海外石油产量,就可以赚取足够的外汇,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抵消原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不发达国家到发达的过程,必然要先走开发资源的路子,我们在80年代也走过这种路子。中国的油藏地质状况比较复杂,可以说是世界上较为复杂的地区,我们的陆地勘探、开采、储运、炼制技术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到其他国家去开采石油,技术上没什么问题。中东与西非是两个很好的可供选择的地区。世界大国在中东事务中的力量平衡有助于稳定世界油价。非洲大多数国家技术落后,是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的地区。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3。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非洲探明储量将至少增加150亿桶。国际市场上新增加的来自海湾以外的石油中,将至少有四分之一产于非洲国家。而且在不发达国家开采石油的成本低,也有助于该国的进步。这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子。建议陆地石油走出去开采,海上石油请进来开采,陆地石油容易开采的自己开采,成本较高的请国际公司一同开采,考虑到我们的石油开采成本较高,要尽快参与开采国际上成本低的石油。

  当然,如果国际市场的价格极低,采油不赚钱甚至赔钱的时候,我们的摊子铺的太大,经济损失就会比较大,这种价格变化的风险目前难以预料。石油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某一国内部可以用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供求关系的影响来解释石油的价格,而对于国际石油价格,则很难仅用供求关系、价值来判断,国际石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政治与军事影响,因此使得石油价格升降显得扑朔迷离、不少预测机构的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但就总体而言,石油资源的枯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消耗石油的量在可以遇见的未来会逐渐增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总体上看,石油价格会呈上升的趋势。技术进步会降低勘探、采油、储运、冶炼的成本,但地质状况越复杂会增加成本,总体上,原油的价格将保持上扬的趋势。

  与石油高价位相比,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战争时的石油供应保障是一个更加紧迫的问题。为应对这一风险,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尽可能将国外的石油运回国内,包括扩大购油的渠道,并设法保证运输线的安全;其二是加大石油储备。

  在扩大购油渠道,保证运输安全方面,我国应当效法严重贫油的日本和韩国,大力开展和平外交,发展与世界各国,包括处于我国进口石油运输通道上的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争取从俄罗斯和中亚产油国通过陆地管道进口石油,使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和分散风险。

  在加大石油储备方面,为保证紧张时期和战争时期的油料供应,必须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世界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储备体系。石油储备分为常规储备与战争储备。常规储备的目的主要是应对油品涨价,战争储备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它又分为切断国外油品供应的储备以及在国内炼厂油田遭到轰炸不能正常生产时的石油储备。石油储备的量与预计储备时间、石油资源量、原油生产能力、进口依存度、石油消费量有关。根据IEA对定义下的石油储备量统计,在其石油净进口国中的储备量估计达到110天的净进口量。2000年中期,全球的原油储备量估计有59亿桶(8亿t),相当于90天的世界消费量,其中13亿桶为战略储备,其余的46亿桶为商业储备4。美国1975年批准实施《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按照该法要求,美国先后建成5个地下岩洞式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实际储备原油能力达7.5亿桶,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每天出售500万桶储备石油,国际能源机构也向市场提供了250万桶原油,总计750万桶,约100万t,成功地平抑了油价5~6。预计到2020年,美国石油需求将达到2670万桶/日,比目前的1950万桶/日增加720万桶,而石油产量将会从现在的650万桶/日降至510万桶/日,进口原油的比例从目前的53%增加到64%,因此美国的石油储备还会有大幅增长7。日本没有油气资源,年消费石油2.58亿t,年进口2.64亿t;英国年产石油3.12亿t,出口0.8亿t;欧盟总消费石油15.06亿t,净进口7.79亿t,占需求总量的52%。欧盟建立了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日本的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60天的进口量1,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的石油储备只能满足7天的需要,而美国、日本、德国分别是158天、161天和127天,据此得到的结论是我国的石油储备非常紧急。对于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的分析。日本没有石油资源,进口依存度100%,而我们国家的石油进口依存度30%,在国内炼厂、油田可以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按照日本石油储备量161天计算,实际上是161天的消费量,2002年我国产油1.67亿t,进口原油6950万t,进口依存度为30%,我国应该储备的油品为3129万t,预计到2010年,国产原油为1.8亿t,进口原油9000万t,则当年需要储备的原油为3969万t,2020年,国内使用的原油一半需要进口,约为1.6~1.8t,则当年需要储备的原油为7057~7939万t。

  石油储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且投资巨大。有关专家计算,以我国启动储备规模800万t计算,至少要200亿元。此外日常管理费用也十分可观。因此,在建立石油储备制度时要考虑到经济的承受能力。韩国采用协议出租储油设备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储备资金不足的问题。2002年韩国进口石油7.94亿桶,进口额为184.5亿美元,韩国政府的储备量为29.7天,民间储备量为44.8天,合计为74.5天。为了充分利用国内的储油设备,尽可能增加石油储备,同时减少石油储备的资金消耗,韩国采取了共同石油储备措施。将国内的石油储备设施租借给产油国,在发生海湾战争或国内战争、产油国大幅度减产、第三国石油运输线被封锁等情况时,韩国可以优先获得国内储存的石油供应。1980年,韩国政府确定政府石油储备量为60天,如要在2006年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每年要确保7600亿韩元,而目前政府的预算远没有达到这一数字。另一方面,因为资金不足,韩国的石油储备能力尽管已经达到9000万桶,但实际利用率并不高。采用共同储备制度,可以使韩国国内的储油设备尽可能的得到利用,并获得租金,而且可以在没有任何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优先获得石油供应。共同储备的方式还有助于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这种储备方式值得我们借鉴8。

  我们在加强石油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以石油为基础的石化产品的储备。以塑料、橡胶、纤维为基础的三大合成均是以石油为基础的。我国的原油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三大合成,截止1999年底,我国的塑料、树脂、橡胶的产量为1231.4t,以油品当量计算,三大合成所用的油的当量大约在1000万t,因此,这些产品的储存安定性要好于原油,因此,在和平时期,或者在油品价位较低时,要加大生产这些树脂,以备战争之需。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的数据,我国塑料、橡胶、纤维的产量分别占市场表观消费量的46%~56%,因此,扩大三大合成的生产能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进口渠道多元化方面,目前许多议论集中在我国从中东进口原油太多,对此问题要具体分析。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达3440万t,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50%,而且2002年中国原油进口前10个国家有4个是中东国家。其中,沙特、伊朗、阿曼、也门是我国主要的原油进口来源。而来自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的原油进口量合计也在300万t。要采取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进口风险,但是也要看到进口多元化的局限性,从哪里进口石油都面临战争的风险,有油的地方就是战争的焦点。中东的储量占到世界的60%多,从中东进口原油的比例较高也不足为怪。

  当然,战争对石油安全的威胁对世界各国都存在,对于产油国,包括中东各国,如果不能销售油品,所受的损失也会很大,对于石油进口国,如我们周边的日本、韩国,也高度依赖进口石油,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通道,也是日本、韩国的主要运输路线,他们的石油输运路线和运输风险与我国基本相同,他们都会积极行动,防止石油进口长期中断局面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大力推进石油运输通道安全,加强石油储备,重视战时油料供应的同时,也不必将问题扩大化、复杂化。大家都清楚,一旦国际局势紧张甚至爆发战争到了封锁石油运输通道时,要么战争很快结束,石油战略储备足以应付,要么封锁长期持续,有限的石油储备也不足以支持到封锁结束,那时国内资源持续供应能力和其它石油通道的运输能力以及针对原油开采与输运的战争将会起决定作用。

  从战略上讲,石油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石油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但是,有了石油安全未必一定有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石油安全的后盾。日本、韩国本国没有石油,美国的石油需要大量进口,但是,由于这些国家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因此,他们有能力保证石油安全。相反,有些石油储量丰富、石油安全没有问题的中东国家,因为没有足够的综合国力,没有能力保证国家安全,因此石油安全也就无从谈起。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英国对伊战争都充分说明,有充足的石油储量也没有国家的安全。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综合国力,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石油安全是可以保证的。

  3 我国石油安全中汽油和柴油的安全是核心
  合理的储备总量以及储备的原油和产品油的种类,直接关系到储备政策结果与效率。不同的国家为了不同目的在不同时期储备油品的数量与种类有很大区别。我们一般将油品分为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燃料油(品质次于柴油,用于发电、陶瓷工业和运输船舶),在油品中消费量以及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的影响最大的是汽油与柴油。我国石油消费2002年2.3亿t,其中汽油消费3555万t,柴油消费6700万t,约占45%,与全世界机动车消耗的石油占石油消耗总量的1/2基本相符。随着我国汽车消费量上升,石油消耗量会逐年加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低耗油型汽车,在这一方面,能源资源匮乏的日本注重发展节能型汽车的战略值得借鉴。鉴于汽油柴油安全在我国石油安全中的特殊性,我们在综合考虑石油安全时要将保障汽油柴油的安全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为保证汽油柴油安全,通常采取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储备原油,在急需汽油柴油的时候迅速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美国和日本储备的主要是原油,原油的储备费用低,容易从技术上保持油的品质,而且可以在紧急状况下加工以提供给市场,这是以该国的炼油设施可以正常运转为前提的。其二是直接储备汽油柴油。我们需要适当调整汽油、柴油等成品油与原油的储备比例。在采取第一种技术路线时要尽可能多地储备本国的原油,我国的炼油装备比较适应我国的原油,进口原油的比例在30%以下,因此,进口原油多与我国原油混炼,没有单独采用进口原油进行炼制。俄罗斯的原油硫含量高,中东的原油钒含量较高,而我国原油钒含量低而镍含量高,硫含量也比较低,因此,储备国际原油要考虑我们炼油装置、工艺、催化剂的适应性,尽可能储存国产原油,这样在特别时期,可以很快动用储备原油生产出合格的成品油而不必过多的去调整装置以及工艺参数去适应国际原油;在采取第二种技术路线时,要充分考虑目前我国炼油工艺、油品性质等方面的挑战,我国的汽油催化裂化所得组分的比例高,烯烃含量高,不稳定产品生成胶质的时间短,长期储存,必然有大量的胶质生成,这样要从技术上保证所储存的油品达到我们的石油标准,技术上比较困难而且成本比较高。我国的汽油柴油标准规定的诱导期不小于480h,我国的油品自出厂到用掉的时间大约在3个月左右,二者相互对应,长时间大量储备汽油需要汽油的诱导期相对长一些,这样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大量储备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的储存安全要求比较高。成品油库往往是第一轮轰炸目标,而且易攻难守。因此,我们要尽快开展成品油的储备技术研究并适当调整装置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油品储备的需要。

  在保证汽油柴油安全时,需要辨证认识价格的调控作用。目前我国控制汽油柴油消费的方式多采用提价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其积极一面,也有负面影响。汽油消费是享受型的消费,可以用提价的方式加以抑制,柴油消费多为生产型消费,若大幅度提价就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油价上涨将对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造成辐射反应,进而影响到整个内需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因此,要谨慎使用价格杠杆。

  4 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力度、开发非常规原油和替代液体油品是增强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
  我国沉积岩面积与美国基本相当,达660万km2,总资源量达160亿t,累积探明储量达64亿t,资源探明率达40%,而美国的总资源量496亿t,累积探明储量达278亿t,资源探明率达56%,我国的资源探明率比美国低16个百分点,总钻井数为21万口,是美国的1/12,专家预计我国还有96亿t的待探明资源量,因此加大勘探力度,尤其应加强未开发地区的勘探力度,力争发现新的油田,有利于增加国家石油资源的战略储备。

  开发非常规原油(如油砂、重油、油页岩),增加替代液体油品产量,如煤液化油、水煤浆、甲醇、二甲醚、LPG、CNG、废塑料废轮胎裂解油,以及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质热解制取油品等的产量与用量,都将有益于缓解原油、汽油、柴油、燃料油的短缺。虽然其中大部分非常规原油和替代液体燃料的经济成本高于常规石油(18美元/桶),但作为战略性的技术储备,它们对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增加战时油料供应,都具有重要意义。

  非常规原油(如油砂、重油、油页岩)被认为是最有竞争力的常规原油的替代品。但我国在非常规原油的研究开发方面相对滞后。相对与常规原油而言,公众对这些资源的了解较少。

  油页岩是一种固体可燃矿产,由无机矿物质和有机质(油母)组成。油页岩可以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干馏),油母分解成页岩油及半焦和煤气,页岩油类似原油(石油),可以制成汽油、柴油或作为燃料油,油页岩也可以直接作为锅炉燃料,燃烧发电。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经作过油页岩资源勘察,以后则未做全国性的储量地质调查,已知的探明可采储量约320亿t,折合页岩油约20亿t,相当于我国累计产油量的一半。油页岩的主要产地是辽宁抚顺、广东茂名、吉林桦旬、吉林农安、山东龙口等。由于当前世界油价上涨,世界油页岩干馏生产页岩油的国家如爱沙尼亚、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页岩油工业都有赢利,前景良好。我国抚顺矿务局在采煤的同时副产油页岩以此干馏炼油,年产页岩油10万t,每吨页岩油成本约1000元,作为燃料油出售,拟扩建成年产30万t页岩油的计划。国家正在对桦甸等地拟建的页岩油厂进行立项论证。

  稠油是高比重、高黏度的石油(原油),难于用常规的石油开采方法采油,须向油井注蒸汽等方法加以开采,世界稠油资源极为丰富,相当于常规石油资源量。主要有加拿大、委内瑞拉、前苏联、伊拉克、科威特、美国等。中国近年来通过加强勘探与研究,稠油探明储量接近40亿t,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盆地。但探明储量预计仅为资源量的10%左右,故还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油砂(焦油砂)是比重大于1,且黏度更高的稠油矿产,难于用常规石油或稠油的开采方法,而是将油砂采掘出来,用高温碱水将油砂中的焦油(稠油)抽提出来,再炼制成油品。加拿大油砂储量极丰富,且有油砂抽提、炼制油品的大规模生产。中国对油砂的储量未做全面系统的详细勘探,仅在新疆等地做过调查。已发现的可采储量不多,但预测资源量很大。

  相对于非常规原油,液体替代燃料(如煤液化油、水煤浆、甲醇、二甲醚、LPG、CNG、废塑料废轮胎裂解油,以及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质热解制取油品)发展的急需配套政策。如由于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容易使一些骗子打着搞替代油品的幌子以低质量的油品去冲击成品油市场,在废塑料裂解制取汽油柴油产业发展过程中就曾出现过这类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石油行业对成品油的市场的垄断使这些替代油品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不利于替代油品的发展。如果发展顺利,替代油品的产量也非常乐观,仅废塑料、废轮胎折合油的当量就达2000万t/a,因此,只要收集政策合适,这些资源很快能够转化为现实的油品。

  总之,我国今后石油产品将长期大量依赖进口已成定局,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面对重大威胁的风险。但是,只要我们力戒恐慌,保持理智,积极、沉着地应对,采取有力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化解或缓和风险。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