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市场 » 石油市场聚焦 » 正文

石油战略储备的巨额资金风险考验中国

日期:2007-05-29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冯跃威

国际石油网

2007
05/29
10:4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石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的巨额资金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市场价格波动或储备运作的时机选择不当,会带来战略石油储备的购置风险;储备过程中油品变质和安全问题则会带来储备风险—它们共同构成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系统风险,使战略石油储备投入的资金处于不确定的敞口中。当管理模式落后时,油品品质必然存在瑕疵。

  巨额成本

  在美国,从1976年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至1999年底,政府已为战略石油储备拨款212亿美元,仅每年用于维护与经营的费用就需2亿美元(约小于0.35美元/桶年)。石油储备投资的分配比例是,75.4%用于购买石油,22.9%用于储存设施建设与维护,1.7%为管理费用。而芬兰,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是由企业实际承担的,企业将国家规定的义务储备与企业商业储备混合管理,每年进行7~10次油品轮换,进而降低了总的储备成本。尽管如此,其原油义务储备成本仍然高于美国,为20芬兰马克/吨(约0.4美元/桶年,50芬兰马克≈7.42美元),车用汽油为100芬兰马克/吨年。比利时的义务储备成本包括储罐租借、油品轮换和融资费用等,大约为0.911美元/桶年。挪威储备运行和维护成本平均为1.12美元/桶年。

  从这些国家储备运行的年平均成本看,储备规模越大,储备成本越低,但其管理技术以及运行模式越复杂,绝对资金的需求越大,风险也越高。因此,各国政府非常重视战略石油储备的这些风险,并将如何有效转移这些风险作为重点研究的课题。

  美国政府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市场运作实现的。它由总统下令,能源部具体运作,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出售油品,来达到油品轮换和确保油品质量的目标。同时要求竞买战略石油储备的企业必须原样归还拍走的油品,并必须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作为政府管理的风险补偿。

  美国政府在几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中,不仅牢牢地控制住了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又稳定了国内的物价,同时还收获了巨额的利息补偿。而企业,如2000年9月,虽然在每桶33美元左右竞买到了原油,但1年后企业可以在现货市场上购买到不到20美元/桶的原油归还给能源部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同时企业必然增设NYMEX交易所原油期货的空头头寸,企业既在高油价区获得了稳定的原油,增加了市场成品油的供应份额,又在期货市场的投资中获得上百倍的投资收益。

  美国的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的确有其成功的地方,但这都是基于其巨大的财政收入的支持。而没有如此经济实力的其他国家也只好放弃绝对由政府主导承揽建立的战略石油储备,进而形成了国际主流社会的一致选择—企业的义务石油储备。

  考验中国

  中国若完成了三期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总库存将达到6600万吨的储备水平。如果依美国的管理模式,油价按每桶60美元计算,此时,库中原油大约要占用2300亿元左右的人民币和约700亿元人民币的储备库维护与折旧等费用,且每年还需要大约13亿元人民币的石油储备管理费,约占到2006年财政收入的7.7%,经营责任和风险都十分巨大。

  责任和风险巨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目前没有自己防范风险的有效机制和国际化的期货市场,不能有效地将价格波动等风险转移出去。表现在:一方面,原油采购需要被动承受国际油价波动的风险;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建战略石油储备后的运营管理风险。同时,国内期货市场又不能成为避险的场所,它既没有大宗原油等国际化的交易品种,又没有足够的交易对手盘,使国内石油价格的风险需要全部通过价格管制来进行消化,石油储备的责任也只好由财政全额负担。

  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是跨国石油公司规避风险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也是国际石油贸易定价机制的重要信息源,同时也是仅次于金融市场的第二大准金融市场。就因如此,它才成为多达9万亿美元的国际游资(如对冲基金和其他投机基金等)猎杀、角逐、投机的重要战场。它不仅使许多跨国石油公司在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之余攫取到了操纵市场的暴利,同时也使没有参与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的企业品尝到了期货市场被人操纵后给自己带来的苦果。

  中国需要接受这一事实,他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各种信息分析,中国因素并没能转化成中国实力、并在国际市场定价体系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为此,应创造条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将中国因素转化为中国实力。虽然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联合石油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化工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贸易总公司等特大型企业参与境外石油期货交易,但参与主体的投入规模和分散交易等特征的制约,并没有将中国因素提升为多少中国实力。

  因此,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加快国内期货市场的建设,推出相关大宗的石油期货合约,放宽市场参与主体的进入门槛,优化期货市场投资者的结构,建立石油资源灭失投资基金(谁消费谁出资,用于建立石油产业投资基金),完善制度与立法建设,使期货投资基金和境外投资者在国内合法化;其次,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培育自己的国际人才,放宽市场准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将外汇资产和石油产业投资基金转化为油源和中国的实力,完善跨国监管体系,研发企业参与国际期货市场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和操作策略,构建集团作战体系;最终,通过内外兼修,构筑规避风险的体系。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