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到市场“临门一脚”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有人把科技成果转化比喻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临门一脚”,这看似简单,却从来都是一个重大而沉重的话题。
重大是因为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沉重是因为成果转化涉及体制、资金、市场等诸多因素,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脚力”。对于炼化业务来说,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有其自身主客观的原因。
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分公司科技信息处处长陈为民说,加强炼化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有机构、人员、资金等条件做保证。“十一五”期间,这些条件有了很大提升,改变了此前制约成果转化的一些因素。
炼化科研方向与项目设置科学与否也直接影响成果的转化。吉林石化公司科研工作曾把面铺得很广,虽然投入力量很大,但转化率却不理想。“十一五”期间,这个公司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后,一个课题组从以前的三人至五人增至十余人,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达到44%,质量和影响力也有很大提升。
中国石油石化院成果管理处高级工程师许延指出,虽然每个科研项目都经过多次论证,但客观原因导致一些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存在问题,这也影响了转化效果。
除了以上原因,具体到不同炼化企业,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更为繁杂。比如,过去长时间内,一些炼化企业产品处于卖方市场,炼厂更多地关注产品生产规模,对产品升级认识不深。此外,科研、生产、市场三者关系能否处理好也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转化。科研项目中试和工业化试验常和炼厂排产计划冲突,如果协调不好就会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炼化产品市场开发力度、技术成熟程度以及信息沟通程度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主任王秀江认为,目前国内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对采用国内自主科研成果支持力度不够等都影响到成果转化。
顶层设计给力成果转化
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借力各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效益速度。
“近些年炼化科技发展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我们人才多了,尤其是科研领军人才;第二,资金渠道比以前拓宽了;第三,我们装备水平高了;第四,通过重组整合,研发组织机构多了。”陈为民在今年集团公司科技大会上这样总结炼化科技进步。
客观地说,以上4个因素促使炼化科研从单一开发向成套综合开发,从依靠炼化自身力量向调动中国石油整个科研力量联合攻关转变,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条件。
以前,一些实验室本身就不具备转化条件。“十一五”期间,形成的催化裂化催化剂与制备工艺中试基地、聚烯烃催化剂与工艺工程中试基地等四大中试放大试验基地,为成果转化立下汗马功劳。
在集团公司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炼化业务研发形成了五项重大核心配套技术和一项重大装备,四项超前储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
为了让科研开花结果,“十一五”期间,炼化分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并见到了效果。
通过创新合作模式,炼化领域不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联系,而且在一些核心领域与万邦达、华春等民企展开合作。通过创新合作模式,炼化分公司借力各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效益速度。针对工业化试验资金投入渠道有限的现状,炼化分公司正在探索应用资本运作方式,加大投入,以求通过加快工业化,顺利打通转化通道。
目前,炼油与化工分公司正筹划以末端市场驱动指导科研,在保证超前性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这种方式确保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企业的“用力之道”
把工程化研究作为重点,抓好“无缝”对接;主动与多方合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十一五”初期,吉林石化一年只能转化二三项科技成果,而到“十一五”末期就达到了六项。吉林石化从逐年提高的成果转化中尝到了甜头。如今,吉林石化科研工作把工程化研究作为重点,抓好科技成果与产业化“无缝”对接。
为了科技成果转化顺畅,吉林石化还安排科研人员去工厂挂职锻炼。了解生产环节后,科研人才在研发过程中规避了一些风险,从源头上提高了研发质量。如今,吉林石化科研人才挂职锻炼时间已从最初的二三个月延长至一年。
科研与市场的关系千丝万缕,脱离市场的科研注定没有转化空间。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辽河石化确立了市场导向,密切关注着市场变化,加强和下游客户的沟通。
其他炼化企业还加大了科研与生产协调力度,提前根据科研进度排产,加强与生产部门沟通,保证生产平稳运行,同时推动工业化试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一些炼化企业还主动和高校合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炼化研究机构越发认识到与高校合作的重要性。许延指出,相对于企业研发单位,高校更多从事基础和发散研究。如果能充分借助高校科研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将进一步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