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要闻 » 中国石油要闻 » 正文

中国油企能否加强石油定价话语权

日期:2012-07-31    来源:搜狐新闻  作者:本站整理

国际石油网

2012
07/31
07:4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国油企 石油 定价

  在2005年并购美国优尼科失利之后,7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151亿美元的报价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尼克森的全部流通股。同日晚间,中石化也宣布,以1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塔里斯曼能源公司在英国子公司49%的股份。

  沉默过后,石油业海外并购终于又有了下文。

  7月23日,中海油宣布其在加拿大的全资附属公司CNOOC Canada Holding Ltd.以每股27.50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能源企业尼克森流通中的全部普通股,该收购总报价为151亿美元,并以现金方式支付。

  同日晚间中石化亦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与加拿大塔里斯曼能源公司签署认购协议,以15亿美元收购后者在英国子公司49%的股份。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彦玲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金砸进海外并购,体现了我国石油业海外并购的冲动和欲望。倘若并购成功,对稳定我国的石油供给体系有重要价值。

  海外并购潮再袭

  早在2005年,中海油就试图凭借海外并购完成华丽转身,但最终折戟。

  当年6月8日,中海油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当时这起交易是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优尼科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当时已经连年亏损,并曾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中海油所看重的无非是优尼科现有油气田的潜能、庞大的国外市场以及有助于完成其在美国的借壳上市。

  出师不顺。两个月后,中海油宣布撤回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中国第一海外收购案宣告失败。

  这一次,中海油再次拿出一鸣惊人的姿态加强上游部署。

  能源专家林伯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对此大为称赞。在他看来,目前油价处于低位,全球尤其是欧美经济形势相对低迷,所以在这时候选择收购完全正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并购案的大概流程,首先由中海油向尼克森董事会提交并购邀请,并由后者提交股东大会表决(这两步已完成);其后尼克森将在9月21日前召开股东大会,表决并购提议;其后加拿大政府方面将对此次并购作出评估,并最终决定是否批准此次并购。

  创造性的一幕是,若交易完成,这将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行动。此次中海油的并购价较尼克森的市值溢价60%以上。而一旦并购完成,中海油还需承担尼克森原有的43亿美元债务,这意味着它的并购成本已接近了200亿美元。

  “国家从战略角度来考虑,可能还是希望能够在海外多一些自主油田,这样石油安全的保障系数更高。”陈彦玲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事实确实如此。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石油第二大消耗国,而中国石油消耗量的50%以上来自国外。更耸人听闻的一种说法是,到2020年,中国石油将有80%来自进口,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利的现象。加之中国石油储备远远不及美国,一旦发生危机,那么中国很快就会出现石油危机。

  中海油亦公开表示,通过收购尼克森,中海油将进一步拓展其海外业务及资源储备,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尼克森分布在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墨西哥湾和尼日利亚海上等全球最主要产区的资产中包含了常规油气、油砂以及页岩气资源。该公司的优秀资产组合不仅是对中海油的良好补充,同时也使中海油的全球化布局得以增强。

  对比7年前的并购失败,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那时候中美两国存在双边贸易摩擦,双方对各自的军事动向心存疑虑,收购受阻涉及政治因素。而目前这一状况不复存在,这对中海油而言是比较大的机会,报价越合理,收购策略越可行,其吞并尼克森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对于坊间争议的溢价过高,有投行人士透露,中海油的此次并购行动,既源于其高管层对未来国际能源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更与中海油自身的

  公司中长期发展策略密切相关,“因此并购价贵不贵不能简单地以目前的油价判断。”该人士还表示,中海油提出了“二次跨越”的发展纲要,如何提高产量和储量,尽快提升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是新管理团队十分关心的大事。

  相关资料显示,所谓“二次跨越”,是指第一步到2020年,中海油油气总产量比2010年翻一番,专业技术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基本达到国际一流;第二步到2030年,油气总产量比2010年增长两倍,专业技术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达到国际一流。

  针对“溢价高说”,陈彦玲亦强调不能只从眼前经济利益考虑。“众所周知,自然资源尤其是像煤炭、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要参考是勘探储量、未来应用前景以及将来开采的成本,甚至还要考虑后期成品油的质量如何。这样综合起来分析收购行为比较妥当,现在可能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但未来受益颇深。”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2011年中海油海外原油产量766万吨,天然气产量56亿立方米。而通过收购尼克森,中海油即可迅速完成海外产量增长1000万吨/年的目标。

  无独有偶,7月23日晚间9时左右,中石化亦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与加拿大塔里斯曼能源公司签署认购协议,以15亿美元收购后者在英国子公司49%的股份。但中石化称,该交易尚需得到相关政府批准。

  基于此,中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中国石化首次进军英国北海资源市场,除获得规模可观的资产外,单位2P储量收购成本仅为6.4美元/桶,明显低于该地区其他交易成本。该项目有产量、有现金流,是中国石化利用当前金融危机和市场资金短缺进入北海地区的一个良机。该项目收购进一步拓展了其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将对中国石化“十二五”期间油气储量产量增长做出贡献。

  或加强石油定价话语权

  “两大油企在国际油市相对低迷之势,纷纷选择并购加拿大油企,表明加拿大油企资质较好。二者试图借此机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全球能源布局,这对于提升我国石油供应量有巨大帮助,同时还有利于增加国内油企石油定价的话语权。”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对中国商报记者如是分析。

  中宇分析师张永浩亦表示,我们很容易找到两笔交易的一个交叉点北海原油,而北海原油与我们熟知的布伦特原油基准价格有割裂不开的联系。中国企业正在通过不懈的努力加强在世界石油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

  事实上,目前全球石油期货价格标杆是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和纽约轻质油。此前媒体报道称,作为全球三大石油输入地区的美国、西欧,每年进口原油都在5亿吨左右,美国进口原油多按照纽约轻质原油计价体系,西欧等国家则按照伦敦布伦特原油计价体系。与之相较,每年进口量约9亿吨的亚洲地区,特别是中日韩三国每年进口原油都在6亿吨以上,却没有自己的原油计价体系,主要参考布伦特和迪拜原油计价。

  在此问题上,陈彦玲的观点颇为谨慎。她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如果所收购公司的石油储量足以影响国际油价的话,那肯定会提高中国的定价权,否则这种收购业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的石油供给量;而从政治角度来看,现有石油定价国并不希望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能给石油定价权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倾向于认为这两个收购业务能稳定我国将来石油供给量,对世界石油定价体系话语权的影响还十分有限,并不足以产生根本性改变。”

  对于最近一段时间频现的中国石油业并购盛宴,宋智晨表示,中国油企重现并购热潮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油企实力的不断提升。不过他认为,在并购过程中可能会有来自目标企业内部的恶意抵抗,及遭到当地政府部门或相关国家的反对,还有可能会面临国际油企的联合攻击。不过这丝毫不能动摇中国油企开拓海外市场、全球化布局的野心。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