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资源 » 石油资源动态 » 正文

2007兰州石化炼油业务突破1000万吨

日期:2008-02-04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作者: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国际石油网

2008
02/04
11:1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兰州石化 炼油

  2007年,兰州石化公司公司原油加工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056万吨。

  从2000年重组之初的452万吨,到2003年的510万吨、2006年的942万吨,再到2007年的1056万吨,原油加工量节节上升,昭示着兰州石化已达到千万吨级炼油规模能力,炼油业务在国内炼化企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几代兰州石化人追求的梦想终于实现。

  优化生产以保障油品供应为己任

  近年来,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作为西北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兰州石化公司,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己任,主动承担经济、政治、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原油加工量,努力增产汽煤柴油,缓解市场成品油供求矛盾。

  原油进厂结构复杂、性质多变、酸值高、设备腐蚀加剧、原油换罐频繁是制约兰州石化原油加工量提升的主要困难之一。兰州石化坚持“平稳、均衡、优化”原则,调整运行参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深挖装置潜力,根据原油性质和三套常减压装置工况,合理安排装置负荷,提高工艺操作的精确度,深入优化原料物料组合,促进生产“安、稳、长、满、优”运行。

  催化二联合车间组织生产攻关,将气体精制装置干气中硫化氢含量控制在1000ppm以内,保证了PSA装置、锅炉系统和炼厂干气系统平稳生产。在300万吨重油催化装置运行过程中,针对反再系统出现原料油不易裂化和分馏系统中段负荷压降大造成冲塔的现象,优化催化剂加入量,及时调整反应与分馏岗位操作条件,使装置操作始终处于平稳状态,为1050万吨原油加工的后续生产平衡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了有效降低重整进料中的水含量,重整加氢联合车间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攻关活动,在汽提塔底新增一条氢气线,科学优化汽提塔顶温度、压力操作指标,较低了重整进料中水含量,改善了重整反应状况。

  另外,针对预加氢加热炉负荷不理想的现状,兰州石化优化瓦斯放空流程,提高装置瓦斯压力,使加热炉出口温度由280摄氏度提高到315摄氏度,装置的日处理量提高到1850吨以上。同时,延迟焦化装置操作人员提高含硫原油加工量,解决含硫渣油平衡矛盾,优化装置配置、原料结构、产品方案,确保炼油装置安全平稳长周期生产、原油加工量不断提升。

  技术装备撑起产量提升的“脊梁”

  集团公司建设千万吨炼油基地战略,给兰州石化带来了发展机遇。2003年7月,年3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使兰州石化公司的重油加工能力提高了1.25倍。2003年8月,年500万吨常减压装置的投产,从装置产能上将兰州石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由750万吨提升到1050万吨。与此同时,年60万吨焦化汽柴油加氢装置、年120万吨延迟焦化装置、两套PSA装置等一批配套生产装置陆续投产,为兰州石化原油加工量向千万吨级跨越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的生产中,兰州石化将大机组、关键设备视为设备保障的重点,追求工作零缺陷,提升设备综合管理水平。在2007年顺利进行了10套装置的检修,完成了连续重整装置加热炉、年140万吨重催、年300万吨重催等装置突发事件的抢修和年300万吨重催烟机的修复、安装和试车投运工作。

  员工培训形成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优秀的业绩来源于优秀的员工。兰州石化在培训上狠下功夫,推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为实现“千万吨”目标储备人力资源。

  兰州石化在联合车间设置专职培训工程师,采取了季度抽考、技能大赛等形式,使员工学习更为主动。这个公司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专业技术人员公开竟聘、持证上岗等一系列办法,优化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同时,实行“五班三运转一培训”新模式,选派优秀班组长外出学习考察,调动一线员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

  催化一联合车间结合新工艺、采取新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地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并建立了由主管领导分管负责、教育培训人员主干、专业技术人员和班组共同负责的员工培训“三级管理”网络。溶剂脱蜡联合车间制定了“一个目标、二个必须、四个保证、六个结合”的培训工作模式,将岗位技能培训延伸到生产过程之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兰州石化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引导员工以国家利益为重,精心操作,提升原油加工量,保障成品油安全供应。同时,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工作,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国家利益为根本,提高生产积极性,多产成品油,确保地区油品供应安全稳定。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