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要闻 » 中国石油要闻 » 正文

大庆石油学院毕业生在铁人精神感召下投身基层

日期:2006-06-2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施芳

国际石油网

2006
06/27
07:3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大庆石油 毕业生 投身 基层

 编者按:“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大庆石油学院的毕业生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做出的响亮回答。这种信念既来自于学校的铁人精神教育,更来自这些年轻学子的人生感悟。大庆石油学院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踏着铁人的足迹,毅然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面向基层,甘愿吃苦,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基层实际工作的磨练使他们增长了才干,他们正在成长为祖国建设的优秀人才。

    毕业的日子又要来临,年轻的朋友们不妨认真地想一想: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大庆石油学院同学们的人生选择,可供你们借鉴。


    锦绣河山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头戴铝盔走天涯

    ……

    我为祖国献石油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摘自《我为祖国献石油》

    一首老歌,仍在被传唱;一种精神,依然在延续。

    这首老歌叫《我为祖国献石油》,它曾激励着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的热血青年去创业、奉献;这种精神是铁人精神,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曾鼓舞着人们去拼搏、创造。

    在这首老歌和这种精神诞生的地方,走出了一批批大庆石油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怀揣着理想和激情,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建校46年来,10万毕业生中超过80%到基层工作,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2006届毕业的4900多名本科生中,已有近3000人与用人单位签约,其中90%以上将到基层工作,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全部去了基层。

    “去基层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是一件应当去做而且值得去做的事。”

    “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搞勘探的”。这是人们给勘探工打的比喻,即便在一身油一身土的石油工人眼中,整天背个小包,风吹日晒的勘探工也绝对够艰苦的了。

    文文静静的张雪梅不久就要成为一名勘探工。从外公这辈算起,张雪梅已是大庆油田的第三代子弟,从小受家庭熏陶,高考填报志愿,她毫不犹豫地把大庆石油学院列为第一志愿,成为资源勘察工程02级2班的一位大学生。

    转眼到了毕业的时候,张雪梅高高兴兴地选择去大庆油田。她所在年级的3个班50多人,除了上研究生的,其余同学全去了油田。

    虽然是独生女,家人却都支持她下基层。张雪梅说:“去基层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是一件应当去做而且值得去做的事。”

    “年轻人都要去享受,那怎么行?有了国家才能有个人。”外公滕明德经常教导她说。当年他便是响应国家号召,从玉门油田出发,坐了3天多火车赶到大庆油田参加会战。虽然吃不饱饭,住着干打垒,但他们却始终斗志昂扬。“我们在玉门油田的时候就知道铁人王进喜,工人们很佩服他,一举一动都向他学习。” 滕明德说。

    “去油田工作职位不高,薪水不多,但我会像父辈那样快乐地生活和工作。”张雪梅说。她无数次听家人讲述过铁人王进喜的故事,高中读的是铁人中学,进入大学,她参加的许多活动都与铁人精神有关,甚至排练的舞蹈表现的也是当年人拉肩扛的生产场面。大庆,是生她养她的地方,而铁人精神则给了她动力和信念。

    旁白:受铁人精神感染的远不止张雪梅一人,大庆石油学院的学生始终接受着铁人精神的熏陶。学校在铁人纪念馆、1205钻井队等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生入学后,就被带到各个基地,观看铁人事迹,观看新时期铁人科技成果展等,接受铁人精神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中,以铁人、铁人精神为主题的活动随处可见。在每一届大学生中,都有许多学生围绕铁人精神选择题目,撰写毕业论文。随着对铁人精神的深入了解,同学们认为,选择了石油专业就应该和石油、井架打交道。

    “学石油当然要去油田,西部很需要人,我的知识能够有用武之地”

    石油工程专业02级4班的楚天祥网名叫“冰山上的来客”,他来自新疆伊犁新源县的一个小镇,毕业后他将回到新疆,去土哈油田工作。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吃苦算不上什么。”楚天祥笑着说。4年前,当他告别家人,独自一人踏上异乡求学路的那一刻,他就暗暗地想:“好好学习,毕业了一定回来。”大学4年,除了业余时间打打篮球、拍拍照,他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全系570多位同学,他成绩排56名。虽然成绩优异,他却决定不考研,为的是早日能参与实践。他时刻关注着新疆油田的发展,把能找到的资料都找来研究。

    今年寒假,他去了一趟土哈油田,尽管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眼前的一切还是出乎意料:除了喝的水是淡水,其他生活用水都是碱性很重的水;作业区建在戈壁滩上,风沙一年四季刮不停,卷起的石头经常将窗户玻璃打得粉碎;交通不便利,在值班的一个月哪儿都去不了;井队上没有一个女同志,男青年找对象很难。

    即便如此,楚天祥没有动摇信念。一些朋友不解地说:“你脑子进水了?!”年迈的父母起初希望他能去大城市,见他决心已定,只好作罢。

    “学石油当然要去油田,西部很需要人,我的知识能够有用武之地。”楚天祥信心百倍。 

    旁白: 基层苦不苦?苦!要不要去基层?去!去基层值不值?值!这是大庆石油学院的毕业生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作出的响亮回答。石油企业的总部虽然多数在地级城市,但是油井多数在偏远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很艰苦。大庆石油学院坚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让他们在石油生产一线实习,逐步树立艰苦奋斗、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学校还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如设立西部石油奖学金、铁人奖学金等,对到西部和贫困县就业的毕业生减免贷款等,从而激发了广大毕业生投身艰苦行业、扎根基层的热情。近3年来,学校在这方面投入了170多万元,2000多名学生受到奖励。多年来,学校到条件相对艰苦的石油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数保持在50%左右。

    “在基层工作,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线生产的难题,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知识”

    电话那头的颜小宁有些腼腆,直说自己做的事算不了什么。

    颜小宁的举动并不简单。2000年,她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毕业了,来到胜利油田渤海钻井公司固井研究所工作。第二年底,公司组织人员赴新疆开拓市场,颜小宁积极申请,成为唯一一名参与西部市场开拓的女工。

    2002年3月,齐鲁大地已经透露出丝丝暖意,颜小宁和同伴们来到新疆时,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气温一下子比山东低了20多度。

    困难还在后头。井队上只有她一个女工,经常半个多月洗不上澡。第一次下井,套着好几层防寒服的她还是被北风吹得透心凉。

    比自然环境更难对付的是技术难题,北疆地层构造十分复杂,经常在一口井里既有高压层,又有低压易漏层,因而几乎每口井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施工时往往既无参考资料,也无先例可供借鉴。

    颜小宁利用晚上时间学习钻研固井理论,结合实际应用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总结、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攻克准噶尔盆地固井技术难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大伙儿称赞这位肯吃苦肯钻研的山东姑娘是“绽放在沙漠戈壁的沙冬青”,她也因此获得了胜利油田“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在基层工作,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线生产的难题,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知识。”颜小宁说。在研究所工作时,她很少有下井的机会,时常是坐在办公室里分析数据。在基层,她接触到许多从前没有接触到的东西。

    旁白:在基层起步、创业,这是大庆石油学院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成长轨迹。近年来一些大学生择业观出现偏差,过分追求都市环境、物质生活,认为基层待遇差、条件艰苦,在基层工作低人一等。大庆石油学院在学生中进行“什么是人才,怎样成才”的学习教育活动,经常请校友来现身说法。“在没解决认识问题时,学生不会自觉去基层。”党委书记孙彦彬说:“我们的教育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并且贯穿大学的始终。学生们通过几年学习,绝大多数把就业的目标放在基层,去油田工作已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

    在大庆石油学院,人人都会唱《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而在大学生艺术团还有一首保留曲目:《到西部去》: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投入时代的洪流中,打造一个新世纪

    ……

    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就这样豪情满怀地走出了大庆石油学院,将他们火红的青春投入到火热的建设中。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