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月,油管源源不断输送到中国约10万吨油料,成为盟军最终在亚洲大陆打败日本侵略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战争结束,中印油管渐渐湮没在历史深处,演化为人们脑海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中印油管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伟大的军事工程之一。据战后国民政府行政院编纂的《十五年交通概况》一书统计:“自1945年4月起,每月由中印油管输入我国的油料为18000吨,每天平均约输入600吨。截至当年11月停止输油, 7个月输入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油料约10万吨。相当于滇缅公路用汽车运油一年半的数量,较之飞机空运之油量更为巨大。”
管线正式供油后,中国汽车运输迅速恢复了元气,一度萧条冷清的西南公路,奔涌着各式满载物资与人员的车辆。云南不少军用机场上,飞虎队的战鹰频繁起降。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加足油料之后,可以径直飞往日本列岛,扔下惩罚侵略者的串串重磅炸弹。
中印油管解决了能源供应难题,解放了运输能力,大量原来运输油料的汽车和飞机改为运送更为急需的物资,这对战时中国经济结构无疑是一次极大的调整。这条输油管的修建,是盟军最终在亚洲大陆打败日本侵略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以战争结束、中印油管任务完成为由,停止供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心有不甘,调动当时美国在中国开办的三家企业,亚细亚、美孚、德士古联手向美国政府提出“租用”中印油管,但美国政府不愿意在中国陷得过深,坚持原来的政策,拒绝开通中印油管。一条因战争而生的油管,在工作仅仅7个月后,因战争的结束而骤然停用。
废弃的油管成了贱卖品。美国“对外清理委员会”按照废旧金属的价格,将这些依然崭新的钢质油管以及抽油站、储油池等设备,廉价卖给印度的贸易公司。中国境内的管件及设备,除了被当地农民拆做零用,大多拆运至甘肃,供正在紧锣密鼓勘探和开采石油的玉门煤油公司使用。
曾经在抗战最后关头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中印油管,渐渐湮没在历史深处。
70年后的今天,当年的中印油管依然留存痕迹无数。历史学家戈叔亚在新浪微博中写道:“如今在缅甸、印度,到处可以看到中印油管的踪迹。当地人把油管用来做栅栏、旗杆、桥梁、电线杆,甚至猪圈的围栏。”还配有照片。
2008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毅所著的考察纪实《雷多公路——穿越世纪的历史与现实》,让更多的人得以一窥中印油管历经岁月洗礼之后的残留印迹:“二战结束后,中印公路虽然从一条闻名遐迩的公路沦为一条丛林土著的通道,可是毕竟仍在使用。而中印油管却真正退出了历史。此刻,它像一具历史遗骸陈列在缅北丛林里。在中印公路沿途的村落里,我们看到那些废弃的油管成为土著引水的水管。那是战争遗物与热带雨林里的日常生活唯一可以发现的联系。”
2014年12月,记者在油管经过的昆明、云南驿、畹町等地实地走访,在畹町一家民间抗战博物馆内,见到了很多油管、法兰、阀门等中印油管遗物,都是前几年从畹町附近的村寨收集来的。在畹町芒板村芒满寨的田头,记者甚至找到了安静躺在杂草从中的300多米锈迹斑斑的油管。
在昆明、蜿町、云南驿,记者寻访到3位80多岁、当年见过油管、经历了那段艰苦岁月的历史见证者。中印油管的故事在他们嘴里依然传神。尽管昆明那座跨越盘龙江的油管桥早已演变成了车水马龙中的水泥桥,但老人还没忘记当年昆明大街上,中国人开的车只能拉着木炭边烧边开,车跑不到楚雄,半车木炭就烧光的情景。
更有意思的是,在保山、云南驿,记者发现刚刚建成投产1年多的中缅油气管道与70年前的中印油管、两千年前的茶马古道,几乎走的是同一条路线。
这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