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炼化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谋求新作为,他们针对甲苯法己内酰胺存在问题,于2月5日下午约请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福州大学等多位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总部化工事业部、科技部、石科院领导走进石炼,为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创新发展出谋划策。这项活动被企业命名为“石家庄炼化己内酰胺院士行”,活动旨在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甲苯法己内酰胺生产线实现产品精细化、多样化寻求技术支撑。
石炼己内酰胺装置1995年从意大利引进,以甲苯为原料,生产规模5万吨/年,装置包括甲苯氧化、苯甲酸加氢、亚硝基硫酸制备、酰胺化反应、硫铵结晶、己内酰胺萃取、己内酰胺精制和硫酸生产8个主生产单元,具有中间产品多,附加值高的特性,1999年11月装置建成投产。2009年利用组合工艺技术完成扩能改造,生产能力达到11万吨/年,此装置是世界上唯一一套仍在运行的甲苯法己内酰胺装置。目前随着国内己内酰胺产能的迅速释放,加之工艺复杂、流程长、物耗高,使此工艺失去了竞争能力。 如何发挥甲苯法己内酰胺中间产品多,附加值高等独特优势,并利用其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公用工程及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原料优势,走出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主持了此次会议,会上各院校、石科院、研究学者发布了技术报告,并经过充分研讨。6日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又深入己内酰胺生产装置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而后再次进行了专题讨论,形成了加快建立以发挥甲苯法己内酰胺中间产品多,附加值高等独特优势为主的创新体系,形成了该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此次活动使石炼甲苯法己内酰胺走出困境有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