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06622带压作业队,隶属于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4月,编制20人,员工平均年龄32岁,创造了国内多项气井带压作业纪录。
8月12日,焦页33-2HF井井场,雨后温度超过40摄氏度,离地面11米的操作台上,DY06622队主操作手钱卫斌聚精会神地操作着设备,一根油管已下了一半。地面上,队长杨宁在井控房旁边严密注视着钱卫斌的一举一动,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珠,随时准备“秒关”井口。
钱卫斌和杨宁正在进行的是石油行业风险最高的工作之一,气井带压下管串作业。他们离25兆帕压力只有11米远,危险非行外人可以想象。“这个压力一旦迸发,井下油管会以子弹出膛的速度冲出来。”杨宁严肃地指着眼前的井场,神情凝重,不敢有丝毫懈怠。
钱卫斌和杨宁来自中国陆上唯一的油气田抢险救援队伍——中国石油井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川庆钻探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油气田“灭火梦之队”,十余年来,这支队伍在中国14个油田和探区,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成功处理了35起重大井喷失控、着火事故,创造了多项世界油气井灭火纪录。他们曾代表中国,用53天时间扑灭科威特布尔甘油田大火。如今,他们又在气井带压作业领域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
“在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我们已经取代了国外的专业公司。”川庆钻探钻采院灭火公司副经理罗园非常忙碌。在不到1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他起身接了19个电话,其中16个电话和气井带压作业业务有关。
DY06622队于2010年开始致力于研究和发展气井带压作业技术,经过4年攻关,突破了高压环空动密封、管内堵塞、中途悬挂等9项技术瓶颈,定型3套装备,研制配套5种工具,编制软件1套,申报专利15项,制定技术标准6项,形成21兆帕气井带压起下光油管、带压起下复杂管串等4项工艺技术。这一系列有形化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作为油气田抢险救援队伍,灭火队的使命是“练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很想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和装备,在现场进行常规化练兵,加快抢险设备研发,持续提升保障能力。” 罗园告诉记者。
55岁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王和富,是赴科威特灭火的骨干成员之一。他认为气井带压作业具有不压井、不放喷、不泄压等突出技术优势,能避免油气层污染、保护地面环境、缩短作业周期,有效地保护和维持地层原始产能,为气田长期开发和稳定生产提供良好基础,是目前国际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这项技术非常适合应用于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
实习技术员叶霁霏对自己队伍的能力充满自信:“我们擅长的是抢险,灭火时面临的困难比带压作业复杂得多。抢险意味着地下压力已经失控,而带压作业是压力处于受控状态。”目前,DY06622队不仅高质量完成了60余口井的施工任务,还为同区块其他施工队伍解决疑难问题6次,同时参与了相关施工标准的制定。
“只有不紧张,才能更安全”,很难相信这是一位90后年轻人说出来的话。作为整个队伍最年轻的主操作手,25岁的孔祥州脸庞略显稚嫩,却有一颗勇敢的心。杨宁告诉记者,在去年一次抢险过程中,面对熊熊大火,孔祥州没有慌乱,熟练帮助杨宁顺利完成切割井口工作。
在带压作业市场攻城略地,可不能仅靠一颗勇敢的心。在页岩气区块作业中,杨宁和他的队友已经创下了国内气井带压作业下油管井深最深、井口作业压力最高、单日下油管最长三项纪录。而相对于带压作业而言,抢险救援“主业”不能放下。就在记者采访时,远在四川广汉基地的灭火作训2队队长李红兵正带着队员进行抢险演练。“我们24小时战备,一旦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援。这是全体灭火队员的坚定信念。”技术员罗卫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