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类油层经过水驱、一次聚驱、后续水驱开发后,还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吗?大庆喇嘛甸油田试验大队给出了肯定答案。
8月13日,试验大队技术室卢亚涛告诉记者:“经过3年试验,在聚驱后阶段,我们采取小井距、高浓度聚驱方式,含水率降幅最高达到5.7个百分点,阶段提高采收率6个百分点,增油4.74万吨。”
1996年,大庆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投产,是大庆油田最早采取聚驱开发的区块。Ⅰ类油层一次聚驱后,提高采收率14.2%,大庆喇嘛甸油田采出程度达55.2%。这就意味着还有5000余万吨剩余地质储量,而这部分剩余油正是持续稳产的有力补充。
如何将这块“肥肉”吃到?经过多次试验,大庆喇嘛甸油田科研人员选取小井距、高浓度聚驱。卢亚涛说出了原因:一是大庆油田聚驱技术比较成熟,二是相比泡沫复合驱、水平井化学驱等效果好,三是开发成本较低。历经3年,大庆喇嘛甸油田聚驱后小井距高浓度聚合物驱试验阶段提高采收率6个百分点,中心井见效比例达81.3%,目前,这项试验已经进入总结阶段。
大庆喇嘛甸油田针对Ⅰ类油层含油饱和度降低、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以增大聚合物体系黏弹性、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攻方向,开展聚驱后小井距、高浓度提高采收率试验,为增储找到了新的激活点。
小井距,就是在原井网的基础上缩小井距。以往,注入井与油井距离是212米,井间距离大、注入高浓度聚合物易造成注采困难。大庆喇嘛甸油田缩小井距,使注入井与油井距离为106米,油井部署在分流线上。这样,地下流场发生变化,采出效果较好,原滞留区的剩余油能得到有效动用。
高浓度,就是注入的聚合物相比过去浓度增加一倍多。“过去正常浓度是每升1500毫克左右,现在达每升3500毫克。”在这项试验中,注入高浓度聚合物半年后油井见效,含水率由初期的98.5%逐步下降到92.8%。3年来,共注入高浓度聚合物溶液131万立方米,注入孔隙体0.55PV。“高浓度聚合物体系能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扩大波及体积,油层动用程度保持在85%以上。”卢亚涛说。
如今,如何开发聚驱后剩余油,在大庆喇嘛甸油田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小井距解决了用什么样的井网,高浓度解决了用什么驱替介质,两者结合起来很实用很好用,高浓度体系形成了有效驱动,无效低效循环得到了有效治理。”卢亚涛说,“这项试验即将完成,我们正在总结开发经验,以便在更大范围推广,为大庆油田原油稳产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