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里木沙漠公路: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100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冒险闯入塔克拉玛干沙海,死里逃生,并把它冠之为“死亡之海”。100年后,中国石油人在塔克拉玛干修筑沙漠公路,贯通南北。
千百年来,茫茫大漠,阻隔的不仅是时空,更是南疆各民族的幸福和希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一直筹划建设一条横穿沙漠通往和田的等级公路,却因资金和技术难题长期搁浅。
期望修建沙漠公路成为新疆人民的期望。1986年6月10日,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在乌鲁木齐与时任自治区领导宋汉良、铁木尔•达瓦买会谈时提出,中美合作地震队经过地震调查,在沙漠腹地发现一个面积达8200平方公里的巨型构造,将筹划再上塔里木勘探。宋汉良当即提出,希望在开发沙漠油气田的同时修一条公路进去。在他看来,只有石油有这个能力。这条路对实现新疆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祖国边疆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意义。
正如此前预判的那样,1989年10月19日,位于沙漠腹地的塔中1井首次喷油,强大的气流呼啸而出,巨大的火团映红了沙海的夜空,预示沙漠腹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沙漠腹地的重大发现,把是否修筑沙漠公路的议题,摆到中国石油领导的会议桌上,沙漠勘探要扩大,就必须解决沙漠运输问题。
在此之前,沙漠石油勘探不得不打迂回之战。每口井近万吨的设备物资要从盆地北缘库尔勒出发,经南疆五地州24个县市,绕行2000多公里,或绕东行1200多公里运到盆地南缘的支撑点,再转乘沙漠车,在沙漠里行驶100多公里,才能到达沙漠腹地。仅一个单程就需要七八天时间。依靠库尔勒至塔中的空中运输,只能运送少量紧急物资与人员。严重影响了勘探开发的步伐。
攻关塔里木油田攻克流动沙漠筑路难题。在流动沙漠修建长距离等级公路,国内外没有先例。而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上建设长522公里的等级公路,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举动。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决定建设一条沙漠公路的计划获得批准,并被确定为“八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90年1月25日,沙漠道路建筑技术预可行研讨会在库尔勒召开。世界著名沙漠专家朱震达、我国著名道路专家彭世古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交通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高校的10位沙漠、道路、桥梁、化工材料专家在为期4天的时间里,对方案反复对比,最后确定从轮南前线基地为起点,向南穿越塔里木河抵达塔中。
专家们分析了沙漠筑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结了国内外沙漠工程与防沙治沙的经验,剖析了沙漠筑路的技术关键,提出了沙漠道路选线研究;道路结构与施工技术研究;沿线防沙固沙与养护研究;施工机具的调研与研制等4个科研主攻方向。
经过线路的实地踏勘后,沙漠科技攻关团队获得沙漠公路沿线第一手资料后,新的难题来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筑路采用什么样方案,如何解决路基、路面的结构组合问题。沙漠腹地的流沙层厚300多米,用什么样的材料和方法,能使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路基、路面达到永久坚固与稳定呢?
1991年9月5日,在塔里木河以南40.8公里处沙漠边缘,竖起了一块刻有“沙漠石油公路0km”的石碑。开始沙漠公路路面结构的施工工艺试验,同时配套进行防止风蚀路基和流沙埋没路面的沙害治理试验。
在动员几乎全国相关科研力量进行长期的联合科研攻关后,稳固沙漠、防沙治沙、筑路材料、施工工艺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被攻克。通过多方试验,反复探讨,最终形成在干压实的沙基上铺一层编织布,加上砾石层、沥青混凝土层、沥青砂面层的“强基薄面”沙漠筑路技术。
通途沙漠公路让天堑变通途。1993年3月塔里木沙漠公路动工兴建。1995年9月15日竣工,总投资8.7亿元,公路北起塔里木轮南油田公路网与314国道连通,南与315国道相接,全长522公里。
这条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等级公路,成为推动南疆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快塔里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交通命脉,使和田地区到乌鲁木齐路程缩短500公里,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公路建成不久,中国首创的“强基薄面”流动沙漠筑路技术被应用到南疆铁路防沙工程和北非撒哈拉沙漠公路防沙工程之中,也为中国修建穿越塔克拉玛干的第二条沙漠公路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探索出一套在大型流动沙漠极度干旱条件下用地下苦咸水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技术,建成了长436公里,宽72~78米的绿色长廊。
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年均蒸发量却达3800毫米;夏季气温最高达43.2摄氏度,地表温度则高达70摄氏度以上。在这样极端干旱的流动沙漠中植树造林谈何容易,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强烈的风动力条件、流动性的地表特征和松散的地层结构构成的风沙环境,是沙漠公路固沙护路、畅通行车的严重威胁。为了确保沙漠公路的长久安全运行,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自沙漠公路修筑之日起,每年投入数千万对沙漠公路进行维护,先后攻克了沙漠生态环境的生物治沙和人工绿地建设6项技术难关。
如今的沙漠公路宛若一条精美的项链,使沉寂了亿万年的大漠焕发出勃勃生机。塔里木沙漠公路及防护林生态工程的建设,使沙漠腹地的石油勘探从过去的“游击战”和“战略侦察”转入了“阵地战”,直接降低单井成本400万元以上。同时,解决了困扰新疆的一个重大交通问题,有力促进了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大地便利了盆地南北各族群众。
二、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造福400多万南疆老百姓这是一项造福南疆400多万百姓乐享福气的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和腹地蜿蜒2400多公里的气龙,将把更加充沛的天然气输送到五个地州的42个县市,为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链延伸加装“引擎”的“蓝金”工程。
“劈柴、生火,一壶接一壶地烧热水。过去洗个澡嫌麻烦,一周才洗一次。有了天然气,方便多了,开关一拧,天天都能洗热水澡。”在祖国最西端的新疆乌恰县康西湾新村,村民玛塔依·哈德尔说。截至2014年底,塔里木油田累计向南疆五地州输送天然气183亿立方米。目前,塔里木油田向南疆最高日供气量超1300万立方米。
烧柴禾之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五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贫困县约占南疆全部县市的一半。长期以来,城乡居民主要使用煤炭、柴草作为生活燃料,由于常年砍伐胡杨、红柳等荒漠林木,造成当地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
一个叫阿不都拉·艾尔肯的维吾尔族人,曾经经营了10年的柴禾生意,他家院子里堆积的胡杨枝杈像小山,他砍柴卖柴生意十分红火。最早的时候,他赶毛驴车出去,砍柴的路途也越来越远,他就开着拖拉机到更远的沙漠里去砍胡杨,砍红柳,一个星期才能回来一车。在和田地区的民丰、于田、策勒、墨玉等县,每户居民每年都需要胡杨、红柳等烧火木柴约500公斤做饭取暖。山区约3万户,平原区约30万户,一年砍伐的荒漠树有多少,算算账,真是惊人。
南疆的其他地区,情况与和田差不多。燃烧柴禾和过度砍伐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城市里、农村里,每天,处处都能闻到烧火做饭的烟雾味道。特别是冬天,家家烧火墙的烟雾令人发呛。
和田市,冬天几乎没有风,城镇的早晨,空中总是灰蒙蒙的烟雾夹杂着呛鼻的味道。
这些地区多风沙,一年有200多个风沙天,一个多月的扬尘天,气象部门算过,这里每月的降土量,每平方公里竞超过100吨。如何才能改变当地城镇居民烧柴禾、吃烟雾、吸尘土的历史?
沙漠天然气田的开发利用,为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了享受现代生活的福音,带来了制止周边自然环境恶化的条件。
气化责任之重 1998年6月,塔里木油田建成轮南到库尔勒市输气管道,1999年10月正式向库尔勒市管输天然气,“气化南疆”工程由此拉开序幕。自2004年,塔里木油田开发和田河气田、阿克莫木气田,向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和克州)供气后,在3年内已有10个县市居民用上了天然气。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石油进一步加快推进气化南疆进程。2010年7月14日,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在喀什开工。工程将集中利用三年时间修建新的输气管道,向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以及途经的阿克苏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还未气化的县市及团场供气,向已经实现供气的县市扩大供气。
目前,已投产的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管网主要包括英买力-喀什段、喀什-泽普段、和田-泽普段、和田-民丰段等4条输气干线,柯坪支线、巴楚支线、图木舒克支线、伽师-岳普湖-麦盖提支线和莎车支线等5条支线及14条团场支线,途经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及和田地区,线路全长约2085千米。
核心是利民
塔里木油田公司对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提出六个字的要求:阳光、优质、利民。这六个字,核心是利民。管线从设计到施工,中国石油人尽量让管道经过的30公里范围内所有乡村和团场都用上天然气,通过胡杨林区,能绕尽量绕开,无法绕开的选择树木稀疏地方经过。他们对开挖宽度作了规定,开挖为10米,两边施工行车道不超过两米。
经过农田耕地则要求先把生熟土用袋子分装好,管子下沟后再按原样将土填回去:生土在下,熟土在上。
和田至泽普管道在墨玉县境内经过一段沙漠区,非常平缓,几乎没有高大沙山,他们设计了一条伴行路,这条路主要考虑兵团224团和47团;有了伴行路,这两个团场不用再绕行100多公里外出了。
[pagebreak]围绕“利民”这个主题,建设者们下了不少功夫。叶城县境内有条河叫提孜那甫河,下游引水渠肖塔总干渠,负责叶城县13个乡的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管道穿越这条干渠时既不能断水,也不能使水质受到污染,只能采取河底穿越的方法。肖塔总干渠的河床下面是石英岩、闪长岩、凝灰岩等母岩的碎屑岩组成,十分坚硬。项目组员工开始用夯管方法施工,靠空压机和气锤,下面有个气削的刀在管内往前打,气削刀刃都卷了还是打不动,最后改为顶管,人工在管内用风镐、风钻一点点施工,施工进度很慢,最慢时一天只前进几厘米。施工人员每天24小时不歇工,换人不换机,整个县城的钢钎全叫他们买来了,前后干了80天,穿过了80米宽的河床。如果采用大开挖方式施工,一个星期就干完了。
2013年7月30日,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全线竣工投产。“福气”改变了各族群众的生活习惯,改善了生存环境。
用上了天然气,居民感受到了方便、快捷、干净,在经济支出上明显减少了许多。和田市建银小区63岁的维吾尔族退休女职工热合木汗·巴拉家,用上了天然气,家里4口人,过去用液化气一年费用超过1000元,现在一年还不到200元。
喀什出租车司机塔里甫·木沙说:“我的车以前用油一天100元不够,自油改气以来,烧天然气一天50元就够了,现在每月比过去用油节省1500多元。”
喀什出租车和公交车全面油改气,一些公交公司很快扭亏为盈。民用天然气的使用也使液化气开始进入乡村,乡村群众使用液化气,自然不用砍伐植被了。
“蓝金”的到来,更使南疆的一批企业赢得了新生和发展机遇。2006年7月的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上,石油天然气资源成了一大亮点。山东东胜机械集团与南疆乌鲁木齐工业园签订了10万千瓦时的天然气发电项目,来自9个国家,15个地区的各路商家共签约金额167.2亿元。克州亚星矿业公司选矿工程的生产线2006年10月开始使用石油天然气能源,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利民工程的“底气”源于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不断突破。利民工程带动了南疆经济腾飞。与天然气相关的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南疆涌现。如今的南疆大地,已经崛起一座座石油石化新城。
三、天山北坡经济带气化工程:天蓝了,雪白了要是继续祖辈们燃煤的历史,百姓的生活将继续笼罩在“穹顶之下”;要是没有基础设施的便捷、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资者可能不会意识到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发展潜力;要是没有优质的空气质量,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的旖旎风光不一定能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这一切,天然气的贡献功不可没。
天山北坡经济带约占新疆总土地面积的12%。这一带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疆的42.38%。2010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列入18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开始显示出天山北坡已经有了新的战略地位——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也加快了天山北坡经济带气化工程的步伐。
增气保供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为例,乌鲁木齐市是典型的燃煤重污染城市,每年采暖期长达半年之久。2011年前,燃煤供热是主要采暖方式,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超过70%,燃煤采暖成为加剧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为全面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2012年2月,乌鲁木齐市启动了燃煤锅炉天然气改造(以下简称“煤改气”)工程,供气需求同比增加70%。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简称西部管道公司)作为乌鲁木齐市天然气外部供应单位,主动推进煤改气项目实施,在提高管道供应能力上,先后实施了5项供气改造工程;在增加城市用气配给上,采取了压工业、保民用、增计划等措施;在保障远期平稳供应上,着手环形管网、多种气源的规划和研究,有力保障了当前及今后乌鲁木齐煤改气、蓝天工程等民生用气需求。
吐哈油田承担着乌鲁木齐、吐鲁番、米泉、鄯善、托克逊等地93万户居民、184家企业、13万辆燃气汽车的天然气供应任务。为了保障首府等地生活、工业燃气需求,吐哈油田公司把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全面启动“增气工程”。
首先,加大天然气滚动增储建产力度,加快红台、丘东、胜北等主力气田建产步伐,配套完善天然气处理能力,天然气产量保持稳中有升,目前日产量在230万方以上,有效缓解了供需紧张矛盾。
其次,超前运行保供工程,每年提前编制天然气冬季运行方案,本着“先民用、后工业”的原则,最大限度控制油田自用气量,采取停化工装置、停注气、停航机发电等措施,宁愿自己“吃不饱饿肚子”,也要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居民用气需求。2014年4月,油田关停甲醇装置,把1.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投放地方市场,将有效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据测算,不计油田设施停产带来的效益损失,单按工业用气与民用气差价折算,油田每天少收入就高达30余万元。
再次,狠抓天然气集输处理装置运行管理,提前安排油田轻烃装置、集气站检修和集输管线清管作业,彻底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加密天然气管网设备设施巡检频次,严格落实电伴热带检查、混烃外输管线保温等冬防保温措施,为装置冬季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目前,油田向地方日供气达203万立方米,有力填补了西气东输二线供气缺口,保障了乌鲁木齐等地的重点用户用气需求。统计数据显示,从1997年开始,油田已经连续17年向乌鲁木齐等地累计输送天然气127.55亿立方米。
[pagebreak]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简称新疆油田)近年来把全力保障乌鲁木齐及北疆城市冬季民用天然气供应作为首要任务,有效缓解了乌鲁木齐、昌吉地区冬季污染状况和北疆沿线民用气以及工业用气的紧张局面,也为首府蓝天工程和北疆地区和谐稳定作出突出贡献。乌鲁木齐、昌吉、五家渠、石河子和奎屯等北疆主要城市均先于克拉玛依用上新疆油田供应的天然气。
乌市新颜 2012年煤改气项目实施后,中国石油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开展了扩能改造、增加配给等富有成效的工作,有效提高了乌鲁木齐市天然气供应量,使该市天然气消耗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70%,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燃煤为主的供暖方式,促成能源消费结构实现了由燃煤污染型向燃气清洁型的转变。中国石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乌鲁木齐市供应天然气,全市各族群众超过450多万人从中受益。
在2012~2013年度采暖期,乌鲁木齐市天然气供热面积达1.16亿平方米,占全市供热面积1.52亿平方米的76%,较上年度可减少燃煤消耗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5万吨、烟尘1.7万吨,对于乌鲁木齐市优化能源结构、治理大气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乌鲁木齐在蒙古语中意为“优美的牧场”,却一度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2010年之前,进入采暖期的乌鲁木齐市环境空气质量大多劣于三级标准。而2014年,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比2013年增加了6天,优良率达85%,创历年来最好成绩。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也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6.7%、8%和6%,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从往年重点城市的末位跃至中位,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城市之一。
望着湛蓝的天空,家住青年路的刘宇欣心情格外好:“以前一供暖,我们头上就像顶了个大锅盖,雾蒙蒙的,窗户一开就是一层灰。现在黑锅盖终于没有了,每天早上也敢开窗户了。”
连着几场雪后天气放晴了,雪白白的、天蓝蓝的,铁一小的刘威依偎着父母来到户外,高兴的说:“以前下雪都是黑的,现在都是白的,我终于可以堆雪人了。”
四、塔西南三项工程:助力南疆脱贫致富 1986年,中国石油依托在在南疆的重要油气发现——柯克亚油气田,建设了一座年加工15万吨原油的炼油厂、一座年生产11万吨的化肥厂和一座年产1万吨的液化气厂(即塔西南三项工程)。三项工程的投产,不仅可以满足南疆三地州工农业用油和化肥问题,还可以向西藏阿里地区提供油品,其副产品液化气可以解决4万多户城镇居民的燃料问题。
“应当早日让南疆人民得到实惠” 1983年8月间,喀什市迎来一批重要的人物: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陪同国务院领导同志来南疆三地州考察。地委书记张庆云和专员吾甫尔·斯地克商量如何向国务院和自治区领导汇报工作。汇报什么,成为他们商量的重点。最后,他们决定自揭“家丑”:南疆三地州很穷,很落后,生态问题、交通问题、工农业用油问题、化肥问题……
最后,他们把目光投向叶城县城以南的柯克亚油气田,认为如果开发出来建设一座化工厂,生产的油品、化肥就可解决大问题。喀什地区领导的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回到北京后立即委托分管石油的国务委员康世恩,让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到南疆三地州作一次实地考察,看看柯克亚油气田资源情况,可否建一座中型化工厂。
[pagebreak]1983年9月5~13日,石油部部长康世恩受党中央的委托,考察南疆三地州。到达和田后,康世恩一行乘车向北一路来到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走进村子,一个脸膛黑红、浑身沙土、光着脚板的中年汉子迎上来。他叫吐拉洪,是这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吐拉洪将康世恩领到一户农民家中,房屋低矮,人要低下头才能走进里面去。没有窗户,屋顶有个天窗,漏下一柱光线,人进来好一会才能看见屋内的情形,靠墙一盘小土炕,上面铺了块破毡,破毡上堆了一件破袷袢,一口锅,墙上挂了一只装水用的葫芦,墙角靠了两把砍土镘,此外别无他物。这时,主人出现在康世恩面前,一个模样约50岁的男子,衣衫褴褛。问他多大了,家有几个孩子。主人的回答同样让人吃惊,他才30岁,有8个孩子!康世恩又来到另一户人家,炕上坐着位中年妇女,怀抱着婴儿,婴儿病了,随行的县委书记立刻让自己乘坐的北京212送这位妇女带孩子到县城医院…
了解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后,他感慨地说:“我们在塔里木搞了30多年的勘探,南疆各族人民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而他们现在仍饱尝缺油少肥之苦,我们应当早日让南疆人民得到实惠!”
“我们出人、出技术、出钱” 1983年10月3日,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报告顺利通过。从此,泽普石化厂被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列入 “七五”计划。经过三年的前期工作,1986年5月1日,塔西南三项工程建设正式开工。南疆三地州没有现代工业,没有电网、没有煤、铁路也没通过来,唯一环绕塔里木的国家级公路,沿途桥梁最大承载能力为25吨。有人开玩笑说南疆三地州“重工业是打马掌的,轻工业是烤馕的”。
塔西南三项工程常务副指挥刘志泉来到柯克亚,工作之余,他到附近农村去看一看,在庄稼地里他看到因为没有肥料,庄稼长得又瘦又矮。他看见一片苞包谷地,到了应该收获的季节了,结的包谷棒子并不多。刘志泉问土地的主人,回答说:“长成了嘛,收;长不成了嘛,割了喂牲口。”
塔西南三项工程开工的时候,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亲自到现场为工程建设奠基,他向建设者提出“三三五一一”建厂奋斗目标,内容是:三项工程,三年建成,五亿投资不突破,工程质量创一流,试车一次成功。石油部要求“老厂保新厂,北疆支援南疆”,克拉玛依、独山子炼油厂、乌鲁木齐石化厂等老企业要全力保塔西南三项工程建设,独山子保炼油和液化气厂建设,乌石化保化肥厂建设,塔西南公司保柯克亚油气田开发建设。看到南疆三地州穷困的面貌,更激发了中国石油人造福南疆人民的责任感。在三项工程建设协调会上,石油人一点也不含糊:为了三项工程早日建成造福南疆各族人民,我们出人、出技术、出钱。
庄稼乌黑茁壮地生长起来 1989年6月5日,塔西南三项工程最后一项工程化肥系统一次试车成功,雪白的尿素从造粒塔顶如雨一般洒下,沿输送带送到成品车间,分装成袋出厂。
经过上万名建设者3年苦战,南疆石化工程高质建成,投入试生产。当雪白的化肥送到百姓田头,无偿让他们试用时,祖辈靠天种田的农民无法相信,这些像雪花一样的东西会使庄稼长得格外茁壮。石化厂人员在奎依巴格乡的一处农村现场试验给他们看,给一块田里施上化肥,半个月之后,施了化肥的庄稼乌黑茁壮地生长起来,与周围黄瘦的庄稼形成明显对比。
他们还把各地宗教人员阿訇接到化肥厂生产线去参观。阿訇们一路走一路看,当看见造粒塔内尿素颗粒像下雪一样从天而降,都睁圆眼睛,他们回到农村去一宣传,广大农民购买化肥积极高产起来。石化厂外拉运汽油、柴油、液化气、化肥的车辆排起长龙。
生产的汽油、柴油基本满足三地州工农业生产的需要,1991年已有5万户城镇居民用上液化气。化肥的充裕供应,使南疆农业生产出现飞跃,1990年和田地棉花产量比1989年增长63%,喀什地区棉花比1989年增长66.8%,靠近石化厂的泽普、莎车、麦盖提、叶城、巴楚几个县,棉花由原来的平均亩产一百多斤提高到两百多斤。疏附县的水稻出现吨产田,平均亩产500公斤。
1999年开始,塔里木油田投资近20亿元,将炼油厂扩建成年加工原油50万吨,并新建一座化肥厂,使化肥产量达到50万吨,油品和化肥产量不仅满足南疆三地州的需要,还供应到阿克苏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广大农村。
2012年,环塔里木盆地库尔勒、喀什、库车、阿克苏、若羌、和田等6个县市入选当年“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
五、定点帮扶工程:扶贫帮困,中国石油永远在路上中国石油一直重视在新疆的定点扶贫工作。据统计,近十年来,中国石油定点扶贫新疆尼勒克、察布查尔、托里、巴里坤、吉木乃、青河6个县,先后投入1.87亿元,援建382个民生项目。
石油大哥,送来科技送技能
2012年2月29日一大早,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简称巴里坤)黄土场开发区阿依娜布拉克村的哈萨克族牧民哈楞别克来到养殖小区,一边给羊喂草一边说:“去年,石油大哥帮我们牧民盖了小区,我家养了100多只羊,挣了五六万元!”
在巴里坤,受益的不仅仅是哈楞别克一家牧民,15年来吐哈油田公司连续在该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解决了3800名生活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帮助1.5万农牧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吐哈油田在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援建牧民新村、石油小学和农业设施等项目,帮助巴里坤当地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也得以改善。
油田公司还加大了对巴里坤的医疗技术援助力度,对相关乡镇卫生院83名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为当地医疗机构配备部分医疗器械,改善了农牧民看病治病的条件。
提供技能培训平台,是吐哈油田帮扶工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公司连续几年在哈密地区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邀请一大批农牧业、林业专家下乡进村开展科技扶贫。去年,油田公司扶贫办与巴里坤扶贫办积极协商,选送部分农牧民参加中国石油在乌鲁木齐举办的技能培训班,进行砌筑、电焊和摩托车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增强了农牧民自主脱贫能力。几年来,该油田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20期,培训农牧民8000人次,组织外出务工2600人,帮助农牧民创收近300万元。
塔里木油田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洛浦县、墨玉县和尼勒克县等三个定点扶贫县16个村委会建设;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简称乌石化)的扶贫点遍及新疆天山南北的柯坪、疏勒、皮山、泽普、木垒、福海、托里、青河等8个县;西部管道定点帮扶新疆乌什,把喜气带给民族同胞......
[pagebreak]挂职干部,真情扶贫扎下根
中国石油各个企业选派数挂职干部,投入大量资金,帮助贫困乡镇建设抗震安居工程、乡镇卫生院、希望小学、电站、保鲜库、机井、双语幼儿园、文化活动站等设施,极大改善了农牧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在物质扶贫的同时,还通过调训、委培等方式,实施人才扶贫,组织人员前往内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农牧业实用技术,并对帮扶县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了人才保障。
伊犁州察布查尔县是独山子石化的又一个对口扶贫县。自2003年以来,独石化坚持“开发式”、“参与式”扶贫,以项目扶持为主体,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教育、文化等多种手段,重点培育对改善当地农牧民贫困面貌有显著作用的优势项目,加大科学技术和信息扶持力度,用真情和行动改写着察县落后的历史。
“作为公司与对口扶贫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就要让公司放心,让当地老百姓满意。”第四轮自治区包村定点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独石化扶贫办主任李平这样说。从事扶贫工作18年来,李平有着难忘的经历。
2013年3月4日,李平与独石化扶贫工作组的另一名同志来到察布查尔县加尕斯台乡上加尕斯台村。这个村生活环境恶劣,多为山坡地,缺水,自然灾害多,以维吾尔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和汉族等。
进村后的第二天,他们就与村委会领导见面,了解该村的具体情况,对该村准备建设的项目进行实地勘察调研,并与村委会班子交流看法,讨论发展思路,对村里的基础建设和贫困农牧民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排序,讨论改变现状的措施及实施办法,与村委会班子建立了良好的互动互信关系。他们还利用一周时间走访了部分贫困家庭。
有一次,在入户走访时,李平从一名学生口中得知村小学的厕所属危房,学校关闭了,学生没有专用厕所,很不方便。第二天,李平专门到学校实地考察,看到学校设施很简陋,因没有资金修缮,学生厕所墙体有许多裂缝,校园内大小便随处可见。李平及时向独石化相关领导汇报了这个情况,并与察布查尔县教育局沟通,得到10万元扶贫资金后,用两个月时间重建了一所公厕。
加尕斯台乡干部宿舍也很简陋,没有上下水、电视和网线,业余生活比较单调。李平与乡村干部沟通后了解到,乡里也想丰富一下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没有资金建造文化娱乐活动设施。李平专门回到独山子,与相关单位、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收集了电子琴、收录机、演出服、健身器材、台球案、篮球架等物资。回到加尕斯台乡后,他与乡村干部商议,将乡里两个较大的现成库房维修改造为文化活动中心,并完善了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等,成为察布查尔县23个乡唯一一个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活动中心。“投用后每天来活动中心娱乐的村民很多,每个活动室都满满的。这里又成为我们贴近老百姓的一个阵地,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更多了。”李平笑着说。
加尕斯台乡有个村办食品加工厂,专门制作少数民族群众爱吃的各种烤制品。李平认为,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就一定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他向加尕斯台乡副乡长提出建议,并积极协调解决相关事宜。独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为加尕斯台乡食品加工厂制作了40套工装,并捐赠了一台烤箱。目前,加尕斯台乡食品加工厂已扩大了生产规模,烤制的各种食品进入了察布查尔县各大超市。
中国石油派出的挂职干部带着感情、带着任务,深入贫困区了解村情民意,联系企地,组织项目,共商增收致富良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六、教育扶贫工程:扶贫从“输血”到“造血” 36岁的尼勒克县哈萨克族人金恩斯努尔选择了不同于父辈的教育方式。
“11岁的大女儿正在上小学六年级,已经在筹备考疆内初中班,为将来升入好的内地大学做准备!”金恩斯努尔说。金恩斯努尔浓眉大眼的6岁男孩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弟子规》,懂得回家先洗手,有时还会用在学校学的知识“教育”父母。他明显地感觉到小儿子阿克尼提的进步。
“好习惯都是从幼儿时期养成的。”金恩斯努尔说。金恩斯努尔从小在四季转场的牧区哈语民族学校长大。亲身经历让他明白,孩子们只有在现代化学校接受教育培养,长大后才能有更多发展机会。
20年前,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新疆许多乡村的中小学校校舍条件都十分落后,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
中国石油在新疆的发展中充分认识到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化解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核心,只有将教育扶持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几十年来,中国石油持续开展对新疆贫困地区和油田周边广大农牧区的教育扶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中国石油在疆各企业的大力帮扶下,天山南北从幼儿园到中学,漂亮的校舍不断被建立起来;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被引入到各年级的课堂,一批批各民族学子在这里被培养成才。
扶贫先扶智,扶智扶教育中国石油对新疆的扶贫,不仅要是“输血”,还要“造血”。作为智力帮扶的一项举措,2010年7月,由中国石油投入330万元援建的尼勒克县双语幼儿园竣工,这是全县第一所综合性、现代化的公立幼儿园,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解决了县城周边群众幼儿的入园难题,还大力提高了幼儿学前教育水平。
老幼儿园可跟这幢三层的“童话王国”没法比,对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孩童来说,那里没有舞蹈室,仅有的一架旧钢琴要为180名小朋友服务,老师们没有单独的办公室……
新幼儿园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得周全,为提高教学质量,中国石油还专门捐赠了四架崭新的钢琴。如今,幼儿教师蔡雯每天都可以现场弹奏清脆的乐曲,和孩子们一起做律动操,连收拾玩具、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有专门的乐曲演奏。
中国石油人想的长远,认为教育扶贫是“挖穷根”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孩子们总是倾注最多的热情。
只要联想起寒冷的冬季教室里总也烧不热的煤炉,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吾楞牧业寄宿学校小学生阿依哈那提就禁不住地抖一下肩,感叹一句:“太冷了!”
[pagebreak]为了取暖,她和同学们没少出力,每天至少要掏三次炉灰,最难熬的是周一,经过两天休息日,要把冰冷的炉子点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班里常常飞满了煤灰,即便如此遭罪,远离炉子的同学也丝毫感觉不到热气。
萨尔吾楞牧业寄宿学校是2003年由中国石油出资援建的,这所“石油希望小学”使数百名师生告别低矮昏暗的危房,得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新校舍建成后,中国石油又为学校配备了24台电脑、两台多功能复印机,55套学生桌椅及办公桌等设备,教学环境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现代化的教学和办公设备缩短了偏远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
2011年,中国石油又捐资50万元为学校建了一个锅炉房,暖气使教室里暖融融的,阿依哈那提和同学们再也不必为在冰冷的教室里上课发愁了。
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计划开始,中国石油被确定为福海县定点帮扶企业。
从此后,中国石油出资近百万元,彻底改善了顶山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使一批又一批的哈萨克族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在温暖舒适的宿舍生活。
如今,福海县的牧民们亲切的把这所学校称为石油希望小学。无数的学生从石油希望小学走向了全国各地,走向了每一个充满希望的土地。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格斯台乡石油希望学校、青河县萨尔托海中国希望小学、尼勒克县木斯乡艾力木哈孜石油小学……据统计,近十年,中国石油在新疆援建1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解决了4600多名学龄儿童就学难和“双语”教育问题。
扶贫意脱贫,脱贫先治愚近年来,中国石油依托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和新疆培训中心,大力开展新疆定点扶贫地区基层干部和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
中国石油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帮助贫困地区县乡干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是精神扶智的根本,也正是贫困县干部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思维方式的需求,催生了中国石油为贫困县干部办培训班的制度。中国石油坚持以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组织了一批有特色、效果好、受欢迎的智力扶贫项目。
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工作更加注重实用性,砌筑、电焊、烹饪、汽车驾驶维修等专业学成毕业,即可取得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是真正的‘造血’项目,让家庭尽快脱贫解困。
尼勒克县农民巴吾东·沙吾墩2010年在新疆培训中心接受电焊初级工培训课程后,回到苏布台乡就派上了用场。他花1500元购买了一套电焊机和切割机,现在巴吾东·沙吾墩已经不愁找不到活儿,光焊接新居的屋顶彩钢板,就能每天赚300元。他说:“明年如果有电焊中级工培训,我还报名!”
中国石油还对新疆农牧民开展培训。他们结合当地产业实际,扩大养殖、种植专业比例,提高扶贫对象增收的稳定性。有的少数民族群众接受培训后发展个体经营,成功实现创业,达到了“一人培训、全家脱贫”的目标。
新疆销售在帮扶叶城县巴仁乡十个行政村,帮助新建了三个科技养殖示范小区,五个蓄牧业养殖专业村,集中新建325户新的科学养殖棚圈,帮助乡里引进新品种。
如今,引进的良种红薯、良种辣椒已形成品牌优势,“巴仁红薯”“巴仁辣椒”已享誉疆内外;引进的核桃新品种,一年种,二年成,三年可以结果子,初产可达2公斤;引进的洋葱,最大的每头达400多克,如今已在全乡按订单种植;引进的小土豆,成为餐桌上的佳品,十分畅销;引进的金瓜新品种,每亩可收入3000元。还根据恰斯米其提乡离县城较近的优势,帮助全乡修建38座无公害绿色蔬菜示范大棚,带动整个村都建起了蔬菜大棚。
近十年,中国石油利用行业资源,为新疆伊犁、阿勒泰、塔城、哈密、巴州等地培训各类人才1万多名。
扶贫须治疾,治疾必助医青河县是中国石油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国石油通过调研了解到青河县当地居民就医困难,仅有的与蒙古国接壤的塔克什肯镇卫生院也因只有一间病房和三名哈萨克族医生,条件简陋,被塔镇农牧民及蒙古国的客商戏称为“游击医院”。“救护车一响,一头羊白养”,“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是真实写照。
中国石油投入开展医疗帮扶,培训定点扶贫县乡村医生,组织医疗小分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巡诊义诊活动,现场指导当地医疗机构开展业务。
2004年,中国石油投入资金新建了青河县塔克什肯镇卫生院,卫生院集病房、门诊、办公室等多位一体的二层综合医院,又对口捐赠B超、心电图、半自动分析仪、制氧机等设备,并专门派了技术人员前往安装与培训。
乌石化的三批医疗扶贫队先后来到这里,救死扶伤,并对当地的医生开展培训,以及开展防病知识讲座。如今的塔克什肯镇卫生院基本满足了塔克什肯口岸中外客商及当地4600名常住各族群众的健康保健需求,为青河县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他们不仅自有盈利,还向农牧民捐款4350元,免交医疗费用1.25万元。
七、抗震安居工程:让百姓住上坚固的房子在广袤的新疆大地,很多百姓生活的还不富裕,住房一直是困扰生产生活的核心问题之一。加之新疆是我国主要地震活动区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曾经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04次,平均每年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这让本就薄弱的居民住房更加堪忧。
近十年,中国石油在新疆援建住宅1050套,搬迁山区4200余人,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抗震安居暖人心 2004年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鉴于新疆地震多发情况,在全疆城乡实施抗震安居工程,用五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区城乡老百姓房屋抗震性能差的问题。中国石油在疆企业积极参与到抗震安居工程的扶持和建设中来。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县发生了6.8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难。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为了帮助当地群众度过难关,通过新疆慈善协会捐款15.02万元,捐款人数3061人。2010~2012年,投入资金16万元,援建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黑孜苇乡建造抗震安居房。
新疆销售与国家级贫困县——吉木乃县和自治区级贫困县—叶城县建立了定点扶贫关系,针对本地地震活动多发的自然条件,以建设抗震安居房为重点,采取石油援建、政府统筹、个人自筹相配套的方式,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前宅、中圈、后园新亭院的总设计,帮助贫困户将多年的土坯房彻底改造为砖混结构的抗震安居房,并且形成一排一街。
抗震安居工程进一步推进了“整村推进”工作步伐,村容村貌的明显改善,带动了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
安居更要宜居直接让老百姓受惠的工程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同时也明显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而这其中,也不乏中国石油人的努力。
帮扶当地人民住在结实的房子里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住上安居房的人民享受到便利的生活,才是他们扶贫工作更进一步的责任。
2013年10月28日,塔里木油田扶贫工程——克州乌恰县康西湾村天然气入户工程主管线焊接完成,152户入户管线安装完毕,顺利进入防腐及检测阶段。康西湾村天然气入户工程由塔里木油田投资建设,铺设管线范围包括152户村民、一个村委会和一个幼儿园。为了让村民尽早用上天然气,塔里木油田要求工程务必在冬季来临前建成投产。乌恰县康西湾村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于2013年竣工,原来住土坯房的152户牧民喜迁新居。塔里木油田随后启动了康西湾村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建设,让牧民用上“不冒烟的灶台”。
中国石油扶贫工作小组还积极投身村落建设,自己掏费租用铲车、挖掘机,组织群众开展改水、改厕、改圈等“五清五改”工程,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中国石油在抗震安居工程的基础上,还帮助当地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实际问题。
生活富裕起来十几年前,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村村民武玉卿一家居住在土坯房子里,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更让他揪心的是,一旦遭遇山洪,房子随时可能被冲垮,邻居家的小女孩就曾经被山洪卷走。盖几间像样的房子对于务农的他简直就是奢望。
在加哈乌拉斯台村,像武玉卿这样的人家还有好多。全村239户人家,差不多有一半多年居住着这样土木柴草结构的房子。
2005年,武玉卿和村民们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对口援助尼勒克县的塔里木油田调研组得知加哈乌拉斯台村武玉卿这样一批居住条件极为寒碜的农牧民的危房境况后非常难过。改变以往帮扶项目单一的做法,从改善农牧民住房条件入手,积极帮助他们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定拿出45万元扶贫款,帮助加哈乌拉斯台建设100户安居生活小区。加上县上的一部分扶助款和村民自己出资,几个月后一片同一布局、格式一样的房屋、院落,就以崭新的新村面貌建设起来了。
十年过去了,在伊犁通往尼勒克、乔尔玛的省道北侧,宽阔的滩地和二台子土坡上面,屋舍、院落布排整齐的加哈乌拉斯台新村映入人们的眼帘,一个个宽大方正的院落依次相连,每个院落里都有一座新建的白墙平顶的新房,院落里堆着柴草摞子,养着牛马禽畜,一派安详的新生活的景象。武玉卿在他家的院落里养禽养畜,栽花种果,生活富裕起来。
八、产业扶贫工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感谢石油队修通了道路,我们哈萨克族人走出天山更方便了!”居住在北疆玛纳斯河上游翁夏依格牧民点的胡木哈孜老汉,黝黑的脸上堆积着笑容,兴奋地表达自己对中国石油的感激之情。
由于风沙、干旱等严酷的自然环境影响,从事游牧生产的少数民族群众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尤其是交通上的不便,也使这块滋养了“西域文化”和“丝绸之路”的土地变得荒凉和贫瘠。北疆县城之间要开上四五个小时的车,而考察一个项目往往要乘越野车穿越戈壁滩、在宽广河滩上驰骋、经过边防哨所,才能进入广袤而深邃的大山。
“县上十来度,车里五度,山上温度则更低。河滩沟壑最深处足有十余米,很多路面都有塌方,山体两侧亦多滚石,惊险之处让人惊心动魄。”中国石油的援疆干部马克对在新疆生活的艰辛深有体会。
中国石油按照“扶贫开发带动业务发展,业务发展促进扶贫开发”的思路,以“产业大扶贫”为方向,重点依靠发展中石油在当地业务、保障油气供应促进受援地经济发展,同时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产品贸易、技术支持等方式开展产业帮扶。
[pagebreak]杠杆效应
独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期间,现场3万多施工人员中,疆内施工力量7000多人;每年从周边县市乃至自治区其它地区购买劳保用品、建材、化工原料、农副产品等地产物资数千万元。
此外,独石化的产品优先满足周边企业需要,近三年累计为疆内企业提供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化工原料200多万吨。
中国石油企业与所在地区多次会晤,提供可供产品目录,建立互动交流机制。对工业园区,以及疆内与石油石化产业相关的企业,中国石油各企业主要在原料供应、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鼎力扶持,助推企业解困和跨越发展。
在南疆,随着塔里木油田天然气的大发展,油田把天然气作为撬动南疆各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近五年来,油田不断加大对当地化工企业的供气量,且工业供气价格远低于国内天然气平均价格,低廉的天然气价格吸引美克化工等诸多企业纷纷来疆投资建厂。
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其“磁铁”效应吸引了大量下游产业项目入驻石油企业所在的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不可估量。而且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地方餐饮、住宿、商贸、物流、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使昔日寂静的石化小城变得越来越热闹、繁华,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磁铁效应
此外,中国石油还先后在和田等地,帮助当地农牧民建立地毯厂,红枣加工厂,不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增收,也拉动了就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中国石油压缩五项费用,但扶贫的资金和项目不减。中国石油的扶贫工作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2010年1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发来感谢信,感谢中国石油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扶贫开发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
目前,依托中国石油的企业建立工业园 ,推动石油、石化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石油天然气及其下游产业、无机盐化工产业、油田技术服务、仓储物流配送及饮食娱乐等产业体系。
中国石油在疆各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与地方企业、上市公司、周边地区、生产建设兵团、石化园区密切协作配合,积极支持石化产业链延伸和地方经济发展。多年来,定期选派科技人员到石油企业所在地及周边地区交流科技信息、组织科技攻关;每年为周边县市乃至自治区其它地区的施工队伍安排基建任务逾千万元。
九、石油渠:一只带来幸福的吉祥鸟石油渠为乌拉斯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希望。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到尼勒克县的公路旁,有一座石油渠纪念碑,碑体的基座上记载:乌拉斯台石油渠是由中国石油捐资240万元现金与地方共同修建。
正是因为石油渠的到来,把天山的雪水引进农田,为终年缺水的当地村民带来了收获的喜悦和致富的希望。
1997年10月主体工程完工时,尼勒克县政府将这条水渠命名为“石油渠”。在田间地头里,在村民家里,只要一提起石油渠,农牧民感叹:“石油渠好,石油人好!”
“盼了几辈子,就等着这一天” 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村基本上是农业村,农牧民以种地为主。村北20公里处是一条深深的山沟,叫乌拉斯台沟,常年流淌着中天山支脉科古尔琴山莽莽积雪融化后倾泻下的清澈流水。村民把那里叫作“龙口”。水流虽然不大,但对尼勒克西部山区终年缺水、靠天吃饭的加哈乌拉斯台乡几个村来说,流淌的是丰收、幸福和希望。
过去,这股流水从乌拉斯台沟里流出,从农牧民家门口流过,却与农田无缘,让人既又心疼又无奈。如今,这宝贵的流水不再白白流淌了,沿着半山坡蜿蜒而来,流进农牧民的田地,流进加哈乌拉斯台乡老百姓的心里。
六十多岁的加哈村党支部书记徐万义是当年修建石油渠的见证人。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至今,徐万义在加哈村当了40年的村干部。说起十年前修建石油渠的情景,他仍旧觉得历历在目。
加哈村是加哈乌拉斯台乡政府驻地,位于尼勒克县的最西端,距县城20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近万亩,1997年以前,由于没有灌溉设施,基本上全为旱地。徐万义清楚地记得,1997年春天,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塔里木油田领导来到加哈村,看到小平原的沟边淙淙流水,却不能浇灌平原上的耕地的情况后,经过踏堪、论证,决定在“龙口”那里修水闸,再修建一条水渠,把水引过来浇地,从而改变这些田地因缺水而长期低产的状况。
听到要修渠引水了,老百姓别提有多高兴了。徐万义带领全村各族群众立即行动起来——拖拉机、马车、牛车、手推车,全部集中;农牧民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全部上阵,运石料、拉沙子,不惧风雨、不分昼夜,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不到一个星期,沿山坡就堆积了5000多方石料、上万方沙子。村民说:“想了几辈子,盼了几十年,我们就等着能有这一天呐。”
1997年10月20日,引水渠工程完工,在龙口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昔日乱石成堆、人迹罕至的山沟峡谷,这一天彩旗飘扬,流淌着歌声和欢笑。农牧民心头豁亮,喜笑颜开,他们的土地能灌溉了,他们的牲畜不干渴了,他们的收成有指望了,他们的生活会更富裕了。
这里与半山坡下的水沟高差大约40米。水渠修成之前,一亩地最多收半麻袋粮食,大约50公斤。收成好时最多不过1麻袋,才100公斤。而今,产量翻倍了,徐万义50亩水浇地一年就收70麻袋小麦、90麻袋大麦、30麻袋胡麻,总收入达到2.3万元。
徐万义指着一片平展展的土地说:“这就是我家的50亩地,全部是石油渠水浇地。”
徐万义介绍了一位名叫苏拉其的哈萨克农民,家里5口人,有40亩水浇地,2006年收了140麻袋小麦,收入1.4万元,还有400只母羊、50头奶牛、30匹马,全年总收入超过20万元。”他还说:“苏拉其家离坡下这条水沟有5公里,养这么多牲口,要是没修石油渠,牲畜早都渴死了。”
石油渠,幸福渠在加哈乌拉斯台乡广大农牧民的心里,石油渠就像是一只为他们带来幸福的吉祥鸟,大家都称石油渠为幸福渠。
在尼勒克县城东南15公里的哈拉托别乡也有这样一条幸福渠。1994年以前,这里与加哈乌拉斯台乡不同的是,土地肥沃,地势开阔,水源充足,可是水灌渠全是简易的土渠,不是跑水,就是漏失,土质虽好,却很难浇水,大部分田地仍指望老天帮忙。
2004年,塔里木油田公司负责人检查扶贫工作,在田间地头进行了考察,随后油田决定投资80万元帮助哈拉托别乡再修一条“幸福渠”,把他们的低产田变成高产田。灌渠修成以后,沙依博依村6614亩旱地或半旱地变成了完全水浇地。
作为一个农业乡,解决了水的问题就解决了根本问题。哈拉托别乡共有27000亩耕地,如今全为保灌的水浇地。有了水,就可以大胆调整农业结构,放心种植经济作物。2006年,全乡在原来只能单一种植小麦的基础上,历史性地种植了2680亩亚麻、680亩马铃薯、1000亩玉米。
沙依博依村第一次种植了250亩马铃薯。乡党委书记马永忠说:“种马铃薯产量高,平均亩产3吨,每公斤收购价0.45元,一亩地的收入比原来单一种植粮食就增加了一倍。”
滔滔喀什河从中天山深处流出,从哈拉托别乡境内流过,滋润着农牧民的心田。从喀什河边延伸而来的水泥预制板防渗渠道,每年流淌着幸福水,许多人都说这是尼勒克县又一条石油渠。
近十年,中国石油在新疆援建了19个水利农田灌溉项目,解决了3.3万农牧民、10万多头牲畜安全饮水及11万亩农田、18万亩草场灌溉问题。
[pagebreak]十、“访惠聚”工程:“石油村官”加油最后一公里为切实把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上,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从2014年起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以下简称“访惠聚”活动)。
中国石油在疆企业迅速行动,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好、作风过硬和责任心强的干部,按照驻地党委统一安排进住村里,积极开展工作。各级党员干部踊跃报名,主动要求参加。
为确保住村干部正常开展工作,各在疆单位从车辆配备、启动资金、办公经费和办公设备等方面予以支持,并要求住村干部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石油行业优良传统,亲身感受群众冷暖,了解群众所想所盼,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积极理顺群众情绪,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最大限度争取民心、凝聚人心,促进各族群众团结和谐、安居乐业,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交办的任务完成好,为新疆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一年多来,广大住村干部背起行囊走基层,下车伊始不问吃住先忙工作,迅速与驻地乡镇党组织取得联系,与村委会进行工作对接,走村入户访贫问苦,用脚丈量民情,用心感受民生,用情凝聚民心。
截至2015年7月,已有10家在疆企业近200名石油干部住进村、扎下根,与各族群众同劳作、唠家常、解难题,和乡村干部一起出主意、惠民生、谋发展,步步真情走进“最远一家人”,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了解从“访民情”开始
摸清底数才能增强工作针对性,真心融入才会增厚感情基础。住村后,工作组用真挚感情、良好作风和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面对面谈心交心,“知村民情、答村民疑、解村民难、聚村民心”,办好一件件实事“惠民生”,争做村民的“暖心人”。
新疆销售工作组住村叶城县巴什巴亚格。2014年3月7日刚到村里时,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民透出将信将疑的眼神。第一次召集开会,218户村民只去了20多人。面对这个“下马威”,工作组没有气馁,及时转变工作方式,主动深入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找村民谈心、访贫问苦。并通过慰问老村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等“四老”人员,操办村里首次集体诺鲁孜节,以及举行斗鸡、拔河等群众性娱乐活动,渐渐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20天后,召开第二次村民大会时,到场的村民就达到近百人。
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镇乌普拉特位于喀喇昆仑山南麓,属喀什地区贫困乡村。吐哈油田公司住村工作组在走访中了解到,村里仅有的一口灌溉井却不出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个问题不能等。”工作组得知此事后,立即与上级部门沟通,反映农民诉求,又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终于使水井打出水来。村民们高兴地说:“没想到工作组这么快就帮助村里解决了用水问题,真是太感谢了。”
在库车县牙哈镇,哈力旦·瓦热司是博斯坦托格拉克村的村民。这个村7年前从山上搬迁至山下,但63户村民的用电、吃水和道路等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由塔里木油田公司6名工作人员组成的“访惠聚”工作组来到村里住村,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水电路的问题。电通了,水有了,搭在屋前的葡萄绿了,住村干部与村民心也贴的更近了。如今,谁家闺女要出嫁、哪家小伙娶媳妇,就连谁家的羊圈里有几只羊,住在村里的石油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走访最远一家人,打通最后一公里,不落一户摸实情。平时,只要看到村民盖房砌墙,工作组都会主动帮着搬砖块,看见村民在地里干活,他们会主动去地里帮着除杂草。发现村里给麦子地浇水的管子腐蚀了,不用招呼他们就换上质量更好的新管子。看到最偏远的12户人家一直吃涝坝水,他们就主动筹资铺设自来水管线。时间长了,村民们都把“石油村官”当成村里人,只要看见他们,就会热情地拿出馕饼,倒碗清茶,拉住他们唠唠家常。
服务以“惠民生”为目的住村工作无小事,事事关乎党心民心。讲多少话、许多少愿,都不如办好一件实事。工作组根据群众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争取一些短、平、快项目,及时解决一些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用一言一行聚民心、暖人心。
今年65岁的古丽苏米汗老人,家住泽普县阿克塔木乡阿克塔木村,丈夫早逝,每月靠微薄的养老保险独自生活。泽普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这里土地稀少而贫瘠,村民们经济收入少、生活困难。
如何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来自西部钻探工程公司的工作组住村后多方了解情况,与村委会成员反复商讨,决定从家禽饲养入手增收。很快,工作组在养殖场挑选了300只鸭苗,走村串户登门慰问,不仅给10个家庭分别送去30只鸭苗,还配备了食槽、水槽等养鸭器具。
鸭群嘎嘎叫,村民呵呵笑。望着一天天长大的小鸭子,古丽苏米汗老人高兴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等这鸭子长大,换成钱,我就可以买更多的鸭苗了。”
养鸭投入少,见效快,得到村民的支持和拥护。200多只鸭苗正在10户村民家中茁壮成长,村子里响起了久违的鸭鸣声,庭院养殖新概念正在村民脑海里形成,这是致富的希望之声。
村民所盼,就是住村工作组的工作方向。
在疏勒县罕南力克镇,乌石化住村工作组发现当地“双语”幼儿园教师的保教水平参差不齐,就选派20名“双语”幼儿园教师,分两批前往乌鲁木齐接受培训。还在村里建立农民夜校,方便一天劳作后的年轻人学习农技知识。
在泽普县阿力恰其巴格村,独石化住村工作组在独石化公司支持下为村民修建了村里第一条柏油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的景象得到改观。1280米长的路投用时,村里孩子们高兴地光着脚丫在平坦路面上来回奔跑。得知独山子最高的楼是玛依塔柯酒店,村民们把这条路亲切地称命名为“玛依塔柯路”。
在乌恰县阿依布拉克村,中国石油住村工作组依托运输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减免学费等方式,组织村民自愿学习汽车修理、驾驶等专业技能,提高村民就业率。
在村里,遇到最多的还是子女分家、财产分割、宅基地继承、老人赡养、自留地分界这样的事情。这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的小事处理不好,往往会成为影响稳定和谐的大事。住村干部们把村民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办,千方百计协调解决。
艾买提兄妹五人,在继承父母的老房子中,因分配问题闹起了纠纷。村委会以前调解了多次,一直没有解决。新疆销售住村工作组带着村干部对兄妹五人逐一上门家访做工作,听取各方意见,用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化大家,最终几位哥哥对双目失明的妹妹主动让步,多年不说话的五兄妹因为亲情又团结在了一起。
乌什县阿克托海乡8村2组很多村民没钱盖房,住的都是年久失修的危房。村里一部分桥和路也因为缺少维护,存在较大隐患,严重影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西部管道公司住村工作组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在西部管道公司帮扶资金的支持下,采取投工投劳、工程发包的方式为当地村民建房筑路。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拆除危旧房屋87间,新扩建安居房74套,改造涵管桥25座,并为新建的安居房修葺了砖围墙、安装了铁大门,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村民吾加木尼亚孜•谢依克拉说:“现在住的新房不光有庭院,家家户户都安了马桶,上厕所方便又卫生,这些在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感情以“聚民心”为证虽然过去9个月了,回想起婚礼的热闹情景,买买提吐尔逊和卡丽比努尔还是激动不已。
买买提吐尔是泽普县玉吉买艾日克村村民。他的婚礼在2014年11月15日上午举行,来自四邻八乡的一千多名村民专程赶来盛装出席,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唱起歌、跳起舞。热瓦甫、手鼓、电子琴,声声悦耳动听。如此欢乐祥和的婚礼,最近五年来在玉吉买艾日克村还是头一次出现。
近些年来,受极端宗教思想的影响,婚礼不笑、葬礼不哭的氛围在南疆很多乡村蔓延,村民婚丧嫁聚的传统仪式好久都没有了。2014年3月12日,新疆油田公司住村工作组受邀参加村民买买提·玉素甫家举办的婚礼。工作组成员没想到的是,练了好几天的维吾尔传统舞蹈却没有派上用场。
那天,走进买买提·玉素甫家的院子时,丝毫没有发现到婚礼应有的欢乐气氛。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脸上都没有喜悦之色。在这里,听不到祝福的话语。客人进门之后就在院子里的桌子旁坐下,主人家的女士随即端上一盘抓饭和一碗菜汤。大家默默吃完,抹抹嘴就离开。
这是一场别扭的婚礼。婚礼本不该是这样的。“一定要让欢声笑语回到村里来!”工作组和乡村两级组织讨论后决定,为村民建一座村民创业服务中心。方案、设计、招投标、建筑施工……4个月后,花费125万元的小楼逐渐从图纸变成了现实。买买提吐尔逊和卡丽比努尔的婚礼成为村民创业服务中心开张典礼。
村民创业服务中心由新疆油田公司筹资修建,集合婚丧事务服务、经营创收场所、创业发展平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欢乐的婚礼终于回来了,玉吉买艾日克村就像过年一般热闹喜庆。工作组的同志们也汇入了这欢乐的人群,被村民簇拥在舞池中央。
工作组承担了婚礼的全部费用,还赠送新郎新娘一台冰箱、一部电视机和一条地毯。新郎的爷爷阿吾提·达吾提曾经长期担任玉吉买艾日克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对家人说:“我们不是为了省下婚礼费用,为的是带个好头,支持工作组。你们明白吗?”
稳定是新疆发展繁荣的生命线。新疆的和谐稳定,关键在基层;新疆的长治久安,关键在人心。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为了做好这个最大的群众工作,一批批优秀的石油干部正在住村入户,走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走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