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资讯 » 石油观察 » 正文

全球石化业发展的四个新动向

日期:2006-07-29    来源:中国机电企业网  作者:中国机电企业网

国际石油网

2006
07/29
11:0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石化业 发展 新动向

     目前,世界石化业发展出现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动向,应该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石化业重心东移

    近来新增石化工业投资大部分发生在中东和亚洲。中东有丰富廉价的原料资源,但需求不高;中国有旺盛的需求,但原料优势不大。美国、西欧和日本支配世界石化工业的格局已不复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三个地区占世界基本石化产品产量的80%,但2005年已下降到50%。2005年到2010年世界将新增乙烯生产能力约3520万吨,其中近一半是在中东,近35%在不包括日本的亚洲。中东目前只占世界乙烯生产能力的10%,到2010年占世界乙烯生产能力份额将接近18%。然而中东石化产品的需求一般不到其生产能力的1/3,大量的产品用于出口。出口的目标市场是中国、西欧和美国。在未来世界乙烯下游产品贸易中,主要出口商将是中东的石化公司。

    根据美国化学品市场协会(CMAI)的预测,到2009年,除中东外的世界所有地区都将成为乙烯当量的净进口地区。

    过去20年中东从一个简单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地区转变为石化产品生产地区和出口中心。随着原油价格上涨,中东以气体为原料的石化工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上涨的油价已使全球石化产品价格上升到过去15年从未见过的高价位,而许多中东生产商正在通过固定原料价格的合同得到原料供应,形成了巨大的石化工业盈利。这些有利的经济环境导致整个中东新项目的投资蜂拥而至。近来中东的建设活动明显加速,将近5000亿美元的建设项目计划2010年在海湾地区完成。

    沙特阿拉伯继续引领中东石化工业发展。沙特国有公司参与合资公司的发展模式已被整个海湾地区广泛采用。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是具有自主产权和自主项目的公司,并不依靠外部的合作伙伴,继续处于领先地位。沙特阿美和一些私人公司也进入了石化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私人公司正在考察一系列的乙烯衍生物,范围之宽超过了过去的国有公司。

    伊朗石化发展规模仅次于沙特。伊朗国家石化公司(NPC)与国际合作伙伴一道开发了许多项目。伊朗可以分享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南帕尔斯(South Pars)天然气田,并不断计划增加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伊朗的项目一般由NPC和一些私人单位建立的专业公司负责实施,产权有更广泛的基础。

    卡塔尔分享北部天然气田(伊朗的南帕尔斯),石化工业进展也很快。石化工业发展由卡塔尔石化公司和其国际合作伙伴引领,这些国际合作伙伴包括雪佛龙菲利浦化工、道达尔石化、埃克森美孚、壳牌等跨国公司,近来韩国湖南也加入这一行列。卡塔尔将投资150亿美元用于今后5年的重要石化项目建设。卡塔尔现在生产850万吨石化产品,但预计到2009年产量将达到1600万吨,2012年达到2800万吨。

    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需求的强劲增长是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正在出现的经济体是石化工业增长的引擎。美国斯坦福咨询公司一份新的分析报告称,中国近来建设的一大批用现代技术装备的石油化工联合体相对于沙特的生产商都非常具有竞争力,即使沙特具有无法相比的原料成本优势。根据该报告对几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投资现金返还(CFR01)的比较,中国近期建设的石脑油裂解装置联合企业的CFROI与美国以乙烷为原料的裂解装置相近,明显高于德国和日本以石脑油作原料的生产商。

    印度的发展也令人瞩目。世界跨国公司在汽车、电子、食品加工、保健、包装和远程通讯工业的投资已促进了印度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5年后印度塑料消费量预计由目前的人均5kg增长到人均12.5kg。印度政府已采取若干措施提高塑料工业的竞争力,包括降低进口关税、降低主要的消费税率和引入增值税替代消费税等。外国投资者将印度视作拥有巨大潜力的国家。信义是印度最大的石化公司。信义正在投资60亿美元,使其在贾姆讷格尔(Jamnagar)炼厂的生产能力扩大一倍,并在此处增加100万吨/年的聚丙烯。目前信义公司聚丙烯总生产能力就已达到170万吨/年,总出口量将增加到70万吨/年,大约相当于总产量的38%-40%。

    近来美国的石化生产公司发现,距离家门口最近的加勒比海地区也有可能成为其竞争对手。今年4月,加勒比海地区宣布建设两个以乙烷为原料的乙烯和衍生物的重要项目。中国台湾人占多数股的Westlake石化公司正在研究在特立尼达建设一套投资15亿美元的项目,而巴西Braskem公司正在计划投资15亿-20亿美元建与委内瑞拉国有石油公司Pequiven的合资项目。两个项目都将开发便宜的天然气原料。建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石化装置的生产成本将会低于北美任何地方,而且向美国海湾地区出口产品的地理位置也很有利。

    石化公司并购加速

    目前,并购已成为全球石化企业发展核心业务,提升产业规模和一体化经营的有效方式。研究机构预测,2006年世界石化公司并购将会明显提速。2005年全球单项交易额高于2500美元的化工公司并购交易比2004年增加了310亿美元。投资银行Young & Paitner(Y&P)认为,2006年并购预计将以同样的速度继续。有的银行家认为2006年的并购量会大得多,因为今年前六周就宣布了大约246亿美元的化工并购交易。这些交易包括林德公司提出的对BOC公司的收购和巴斯夫公司对英格哈特公司的恶意收购等。

    中国、印度和中东的一些大型石化公司也有购买意愿。这些公司有充足的财力,有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信奉全球化理念。大部分印度公司追逐精细化工公司,而中国化工公司收购的主要目标是动物营养品公司和石化公司。印度信义公司正在雄心勃勃地关注资产,今后几年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并购商。

    大型西方公司,特别是欧洲公司仍是并购市场的主力。2005年购买的73家公司有49%在欧洲,24%在美国(而2004年是38%),28%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比一年前的18%有所提高。

    化工公司中最大的买家是巴斯夫。巴斯夫已经同意用27亿欧元(31亿美元)购买德固赛公司的建设化学品部,并计划购买英格哈特。据悉,巴斯夫正在讨论购买第三家公司。

    2005年基础化工公司的并购交易超过了专用化学品公司,基础化工目前正处在或者已通过了其循环发展的高峰,大型公司产生了现金,正寻找机会扩大其资产组合。

    所有的化工公司都希望进一步做大,以增加竞争力,但做大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加。化工公司夹在合并的石油公司和沃尔玛这样的大型客户之间,前者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后者又不愿意接受提价。化工公司需要合并巩固,以建立价格机制应对它的客户。

    石化景气周期是否已过高峰众说纷纭

    关于目前化学工业的景气期是否过了高峰,目前研究界仍然争论不休。J.P.摩根和雷曼(Lehman)兄弟公司认为石化循环周期的高峰值已经过去,或接近尾声,尽管2006年盈利仍呈强势,但很可能要低于2005年。然而大多数分析家仍持乐观态度,预测景气期会延长,认为2006年或2007年的某个时段将达到盈利高峰。

    在这次循环周期中,需求不再主要是由北美和西欧驱动,而是由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驱动。许多分析家认为,研究以前高峰的形状,并假设现在的景气期有相似的状况不一定正确。在上一次1998-1999年化工盈利的高点,中国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而现在中国已超过英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第四大经济体。假设中国和印度等其他快速发展国家继续其增长,那么全球石化需求就可持续增长,这就导致更长的景气期,并使今后循环下降期情况不那么严重。许多人预计还会有几年的景气期。总体看来,市场需求强劲、供应短缺,近期内新能力的增加不足以影响盈利,产品链的毛利高于可重新投资的水平。中东的生产能力将在近期被吸收。

    烯烃和聚烯烃的毛利一直很好,很可能继续看好。今年全球烯烃和聚烯烃能力的增长与需求增长(5%—6%)大致保持同步,开工率可保持在91%-92%的高水平。2008年以前乙烯工业将保持健康发展,然后会进入困难时期。2005年能力利用率为97%,毛利可观,2008年前供应能力增长有限,开工率仍能保持在高位。然而2009年后,预计全球乙烯生产能力呈两位数字增长,即使经济增长依然健康,中东的一些扩能延期,石化工业的发展周期也很可能进入不景气期。

    二氧化碳减排成为关注重点

    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京都议定书要求到2012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美国政府预测,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25年将达到388亿吨。美国和澳大利亚是没有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仅有的主要发达国家,一些工业主管和政治家认为,美国约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

    实现减排的方法包括欧盟去年发布的“排放贸易方案”。欧盟要求在欧洲运营的跨国石油公司必须参加“二氧化碳贸易”,大约12000座消费大量能源的工业化装置包括一些化工装置,在法律上有义务参加这项排放交易方案。具体装置的排放极限已被欧盟政府通过国家分配计划分配。石化公司需要通过减少装置排放或通过向参与这项交易方案的其他公司购买排放信贷遵守他们的排放极限。

    减慢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并深埋。目前对二氧化碳隔离的兴趣正在增长,科学家正在监视现有的二氧化碳储藏位置,立法者在考虑需要何种储藏法规。一种捕获技术涉及由石油焦生产主要由氢和二氧化碳组成的气体,二氧化碳被抽取储藏。这种技术可以提供低碳氢,作汽车燃料和发电。目前包括BP在内的许多公司都在加紧进行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研究。

    分析家普遍认为,3-5年之后,二氧化碳的管理将成为石化企业必做之事。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