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川东北告别绵绵阴雨天,迎来了久违的晴朗。与天气一同放晴的还有张立胜的心情。作为普光分公司
天然气净化厂见习副厂长,张立胜终于收到了天然气净化厂第四联合装置二系列贫胺液泵的“体检”报告:机组运行平稳,轴承振动稳定,满足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贫胺液泵原从荷兰进口,自2016年10月更换了泵“心脏”——转子后,这颗“中国心”已经平稳有力地跳动了一万多个小时。截至目前,该泵已陆续实现了机械密封、轴承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从“心脏”到“骨骼”全部烙上“中国印”。
“我们的国产零部件一点也不比国外的差。”张立胜说,“经过近一年的现场运行,不仅设备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而且价格低、供货周期短。”
“洋设备”水土不服
2009年10月,天然气净化厂联合装置一次投产成功。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贫胺液泵转子就出现了平衡鼓套磨损、机械密封位置腐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装置停运。这个从国外漂洋过海运来的高科技设备,还没“大展拳脚”就“趴窝”了。
更为严重的是,天然气净化厂共有12台贫胺液泵,随着净化装置的运行,不仅转子出现了诸多问题,轴承和机械密封等关键零部件也出现了磨损、泄漏等问题。
该厂设备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权培丰介绍,贫胺液泵是净化装置脱硫单元的核心设备,对保证商品气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天然气净化厂装置压力高、酸性气体处理量大,对净化工艺设备要求极为严格。在
普光气田建设初期,国内还没有与该厂规模相配套的净化装置,像贫胺液泵这样的大型关键设备只能依赖进口。
“贫胺液泵是我们的‘心头肉’。它的运行情况关系到净化厂含硫天然气的处理量,如果机械密封一旦泄漏,还会引发环保事件。”权培丰说,从2010年9月起,在不到3年的时间,天然气净化厂共有7台次贫胺液泵发生过严重故障,涉及6个联合装置12个系列。由于损坏备件没有图纸资料,国内没有厂家可以进行修复或加工,而采购进口备件至少需要半年以上。
“若坚持使用进口配件,在时间上我们等不起,成本上更是舍不得。”张立胜说,“走国产化道路势在必行。”
历时三年研制成功
“国产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谈起近年来的项目攻关经历,普光分公司设备管理部主任尹琦岭感触颇多,“国内缺少大型贫胺液泵转子的设计制造经验,且使用工况苛刻,整体制造工艺复杂等一系列难题摆在技术人员的面前。”
2013年年底,经过充分的技术论证和项目准备工作,普光分公司携手沈阳一家知名制造企业,共同开展贫胺液泵零部件国产化攻关。经技术人员分析,转子出现问题的部位正是由于材料的耐蚀性、抗磨性不足,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然会出现问题。如何提高易损坏部位的材料等级,成了技术人员的主攻方向。
然而,能否成功实现研究目的,参与国产化改造的技术人员心里并没有底。张立胜坦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2014年年底,国产化的转子从2000多千米外的沈阳运送到普光气田,“首秀”即因轴承振动高宣告失败。
在之后近一年的攻关研究中,技术人员多次开会研讨,几经修改设计方案,2016年10月,贫胺液泵国产化转子在第四联合装置二系列安装并正常投运,最终成功实现了贫胺液泵转子的国产化,打破了进口设备的垄断。随后,国产化的机械密封、轴承相继在该系列投用,贫胺液泵成为天然气净化厂首台完成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设备。
国产货性价比更高
“换上‘中国心’的贫胺液泵,不仅满足了生产需求,而且投用至今,各部件运行状况良好,未发生腐蚀、磨损等异常情况。”收到贫胺液泵的“体检”报告,张立胜难掩喜悦。
除了保障联合装置的长周期运行外,国产化带来的效益还有很多。张立胜介绍,以前,从国外进口这些关键零部件,从订购到到货,至少需要大半年时间,而现在,供货时间仅需原来时间的一半。
贫胺液泵关键零部件实现国产化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以转子为例,由于技术垄断,从国外进口转子需要花费270万元,而现在转子的价格仅为160万元。按照目前天然气净化厂将对12台贫胺液泵进行改造计算,仅这一项就将节省采购资金超过千万元。
另外,贫胺液泵国产化的成功推广,一方面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另一方面还为国内同类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和其他大型、高含硫炼油装置,以及煤化工装置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贫胺液泵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制成功,让我们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尹琦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