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提起济柴动力公司机加一分厂的一线操作人员刘海川,同事们经常竖起大拇指,对他工作中表现的“全能”点赞。
2009年大学毕业来到分厂的刘海川,进厂时是一名技术人员,但他主动申请到操作岗从事机体加工工作。几年下来,好学肯钻爱动脑又能吃苦的刘海川,成为了机体加工的“全能选手”。
2017年8月,100台140机体加工任务压到了进口龙门加工中心的刘海川身上。当时分厂的生产任务量特别大,工期又紧,单靠进口龙门加工中心,就算“三班倒”也根本无法完成。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刘海川大胆决定,启用国产龙门加工中心来分担压力。之所以说大胆,是因为启用另外一台设备,必须重新设计工装、选用刀具和编制程序,复杂程度让人望而生畏。而且能不能满足精度要求,谁也不敢保证。
“艺高人胆大,海川既然这么决定,说明他心里有数,我们都支持、配合!”刘海川的同事李坤说道。凭借高超的技艺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刘海川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改造、改进了工装和刀具,并编写完成了加工程序。经试切,加工的产品完全符合技术要求,可以开展加工作业。
刘海川关键时刻的一个“金点子”,解了生产的燃眉之急。
同年某一天,核心加工设备“瓦德里希·西根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出现故障,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如果返厂维修,费用将超过230万元,而且还必须将主轴电机发往德国,设备恢复运行遥遥无期。
生产任务紧,时间上等不起;维修报价高,费用上不合算。凭借多年经验和对设备的了解,刘海川毛遂自荐,再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行修理。
该设备的主轴电机与设备连接复杂,水、电、气、油路层层嵌套,自主完成维修的难度可想而知。刘海川反复研究机床图纸,确定了一套拆卸方案,并巧妙地设计制作了专用工装,带领班组成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拆卸。
克服重重困难将电机修好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电机参数与原始参数已经有了巨大差别。
刘海川不得不对参数逐条进行优化,最终成功解决了参数融合问题,加工精度完全达到了机床的最佳状态。
刘海川不仅技术过硬,带队伍也是好样的。他带领的班组,安全上零事故,质量上零损失,获得公司上下一致好评。2017年该班组还获得了“HSE先进班组”荣誉称号。
“跟着海川干活心里踏实。他技术全面,对我们毫无保留!跟着海川干活心里敞亮,他带队伍讲团结、讲公平,整个班组气氛融洽,大家心气也很高!”提起刘海川,分厂员工罗扬这样说。
今年5月,刘海川被评为集团公司直属机关“十佳青年岗位能手”、济柴动力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刘海川也正在摩拳擦掌,与同事们一起,奋力攻关公司下达的175发动机生产任务,为企业的新产品产业化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