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1日,全长1127米的中俄东线黑龙江盾构穿越
管道安装顺利抵达俄罗斯境内接收井。在人们欢呼雀跃的同时,开路先锋管道设计院勘察事业部的将士们更是感慨良多:四年前的勘察工作怎一个“难”字了得!因为他们在前期的协调、外业勘察、成果提交、 设计方案的比选中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与智慧。
七次谈判:技术是金钥匙
中俄东线过境段黑龙江盾构穿越点位于黑河市附近,由中俄双方共同投资建设,黑龙江作为中俄的界河,位于中国最北端。穿越处中国侧为二级水源地、鳜鱼鱼类保护区、省级风景区;俄罗斯侧为冲积平原和剥蚀残丘地貌,地势较平坦。
一项工程由两个国家共同建设,在技术水平、规范要求等方面必然存在不同,会造成勘察成果的差异,给后续的设计工作埋下隐患。为了统一双方勘察成果,给管道设计院的设计提供优质的勘察报告,中俄双方先后经过了七次谈判,进行勘察测量技术交流。2014年10月,管道设计院派出勘察、测量专家团队远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与俄罗斯专家谈判,并在会上统一了黑河黑龙江穿越的坐标高程系统、勘探线间距等关键数据,后续又逐步对隧道尺寸、冲刷深度等技术参数进行了确定,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冰水作业:坚韧是试金石
黑龙江勘察工作包括大量的水上钻探工作,勘察施工时黑龙江已经进入凌汛期,江面上布满冰块、冰排,无法进行水上作业。水上作业不得已推迟到深冬季节进行。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管道设计院勘察队伍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在黑龙江的冰面上搭建起了两座移动的钻探塔房,给钻井塔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衣,塔房内锅炉二十四小时不停炉,解决了冰上钻探时的取暖问题,保障了冰上钻探工作的按时完成,为整个项目的设计进度赢得了大量的时间。
在黑龙江盾构竖井施工期间,管道设计院派遣设计代表长期驻守工地,为现场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勘察人员曾两次前往黑龙江穿越现场进行勘察回访,询问勘察工作是否满足设计施工要求。2016年12月,现场进行主发竖井施工时发现井底大量涌水,并反馈到了勘察专业。勘察人员收到现场资料后,积极沟通了解现场情况,查看相关地质资料,组织专家讨论,最终提出了使用木桩缠绕干海带进行局部封堵及对涌水区域进行小范围的注浆封堵处理,目的是在竖井底板以下5米深度内形成止水帷幕,隔绝下部水源。经现场实施后,达到了很好的止水效果,为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精密测量 :攻关是驱动力
对于盾构隧道工程来讲,贯通的隧道内径和曲度与设计是否存在差异,是后续管道安装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因此,业主对隧道施工完成后的复测精度要求非常高,这样高精度的测量离不开管道设计院测量人员的辛苦和智慧。
2017年12月,受管道局EPC项目部委托,测量人员对盾构隧道现场施工成果进行检核,开展了精密工程测量。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一个项目跨两国国土,而两个国家测量坐标系参数属于国家机密。通过与俄方沟通,双方各自建立本项目的独立坐标系,然后各自在本国一岸联测自己的国家控制网。联测成果各自保密,而工程独立坐标系数据公开。双方同一时段进行GNSS观测,然后共享数据,同时独立解算合格后统一使用。除了技术问题,双方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作业方式经常带来不同的结果。投影方式不同,需要统一;竖井联系测量方法不同,需要统一。尤其是井下贯通测量因为是隐蔽工程,无法采用卫星测量技术,于是勘察人员从管道设计院总部调来0.5秒的莱卡全站仪和Rigel激光扫描仪。最终测绘人员顺利完成了任务,验证了施工精度与结果,为下一步施工提供了数据支持。
如今,隧道贯通了,管道安装完毕抵达俄罗斯境内接收井了,勘察人欢欣鼓舞:因为中国管道设计院的勘察测量技术、勘察成果经受了跨境的考验。
与外方合作,考验无处不在。精诚合作的至高境界是胜利的喜悦和艰难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