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企业 » 中海油要闻 » 正文

中海油四十年,与祖国同行 与时代共进

日期:2018-12-27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国际石油网

2018
12/27
10:2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海油 改革 资源

 

历史,总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78年,就是这样的年份。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作为国家工业行业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海上特区”的40周年。

如同施展了魔法,在40年的时间里,中国海油走完了发达国家石油公司上百年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落后时代到走在前列”的历史跨越,开创了规模空前宏大、影响前所未有的中国海洋石油大业,书写了属于中国“海上特区”的传奇。

回眸这40年,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杨华指出,中国海油的跨越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海油的今天。中国海油的发展不仅得益于改革开放,反过来也是对改革开放政策无比正确的最好验证。

改革开放如何赋予“海上特区”传奇品质?

当我们倾听前辈的心跳、触摸历史的温度,就会惊奇地发现,在其背后,隐藏着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工业实现伟大转折从而走向繁荣富强的独特“密码”。

1建立“海上特区”

20世纪70年代,海上石油资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界最诱人的蛋糕,但中国的海上石油资源开发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不是没有油气,而是因为中国“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装备”。

1978年1月5日~2月12日,原石油化工部派出以副部长孙敬文为团长、邀请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为顾问的中国石油代表团考察了美国和日本的石油工业。代表团在回国报告中正式提出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开发我国海上石油资源的建议。

1978年3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听取石油代表团赴美、日考察的汇报后,作出在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在我国指定的海域直接和外国石油公司建立商务关系、加快勘探开发我国海上石油资源的战略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方针,进一步确立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主导思想,照亮了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征途。

改革开放初期,外界对通过对外合作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同声音,种种质疑和不解考验着中国海油的勇气和智慧。

中国海油坚持从国情出发,正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反复研究制定既有利于合作开发又最大限度保护国家权益的合同模式,并通过一系列科学论证,有力回应了社会上各种偏见,坚定地推动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大步向前。

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油带着“合作共赢、创新求变”的基因,在改革开放中孕育而出,拉开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的序幕。

从此,海洋石油行业,因这一历史选择而风云际会,成为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的“首发站”。

从此,海洋石油工业,因这一历史选择而沧桑巨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路标”。

从此,中国海油这样一个企业,因这一历史选择而拔节生长,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奇迹”的最好“窗口”。

中国海油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获益者。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海油的过往,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海油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建成“海上大庆”

1959年,大庆油田横空出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4年后,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自1993年,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国需要建成更多的大庆油田,以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下一个大庆在哪里?直到2010年,答案终于浮出水面。就在这一年的12月,中国海油宣布实现年产油气5000万吨,建成我国“海上大庆油田”。

从9万到5000万,改变的不仅是一个数字,而是整个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体系。从高温超压地层钻井技术到渤海重质稠油采收技术,中国海油在油气勘探到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中,形成了十大配套技术,助力勘探开发技术不断创新,推动油田生命周期不断延长。自1996年实现上产1000万吨后,中国海油创造了每三年增加1000万吨产量的海油速度。特别是近年来,全国石油增量一半以上来自海洋,中国海油俨然成为国家最可靠的能源接替者。

“蓝色丰碑”何以耸立于大海之巅?这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离不开对外合作这一中国海油起家之本,离不开中国海油自营发展砺就的锋锷,离不开对建成“海上大庆油田”渴望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的几代海油人。

五十载,半世纪,一朝圆梦。面对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存在的巨大困难,他们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完成了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行业奇迹。

2010年,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再到今天“海上大庆油田”持续稳产,风云一甲子,记录了几代人无问西东的刹那芳华;辉煌40年,写不尽改革开放缔造的时代传奇。

地层中的储量不会取之不尽,站在新时代、新起点的中国海油,正进一步转变发展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推动科技创新转化,在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崭新使命下努力奋斗。

3彰显国际风范

1993年,国家石油告急。海油人深感肩上的责任之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开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国家赋予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是时候走出去了。大海展开画卷,航迹书写雄心,中国海油,这艘驶向“国际一流”的巨轮开始在海外起航。

1994年,海油人在马六甲海峡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2001年海外上市后,海油人把握时机,再向油气富集区进发,在非洲挺进深水、积蓄能量;在全球油气资源最核心的战略区——中东争得了一席之地,在伊拉克完成从海洋走向陆地的华丽转身;在北美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高歌猛进;进军巴西超深水领域……铺就了一条贯通东南亚、非洲、中东、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的世界航道。

如今,中国海油已在海外构建了全球性、多元化的优质资产结构,培植了抵御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深厚根基。

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指引中国海油远航的灯塔。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实现能源报国,就是中国海油始终如一的初心。

中国海油规划出一张宏伟的海外蓝图,将一个个对外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扎根在“一带一路”的沃土上。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油不断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坐标,积极参与到全球能源合作当中,为世界送去中国装备、中国技术、中国产品等,为世界“加油”。如今,中国海油已在6大洲4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能源合作,建立海外油气生产基地,海外资产超4000亿元,占总资产近40%,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业务涉及20多个国家,勘探作业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掌控石油探明可采储量达19亿桶及大量油砂和页岩油气资源,在大西洋两岸参与发现了数十亿吨级的“世界级”油田及油气构造。

纵横跨越世界版图的一个个超级工程,正成为中国品质的一张张国家名片。

中国海油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露峥嵘,在扩大开放中尽显国际风范。

4助力海洋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重点在深水、绿色和安全。

深水是未来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和世界大国争夺的重要战略区。面对深水的挑战、面对与发达国家的百年差距,胸怀祖国、勇担重任的海油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迎难而上,开启了向深水进军的艰辛历程。

南中国海,一度被全球石油界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地方,珠江口盆地曾被誉为油气勘探“最后的明珠”,可是从1984年起,外国石油公司在这里投入巨资却无功而返。

在西方石油公司失利的1987年,中国海油南海东部研究院白云深水项目组正式成立。一群富有责任感的勘探人,在这里坐了二十年“冷板凳”后,终于在2007年迎来第一个深水气田的诞生。

国之强大,必有重器。走向深水,没有装备寸步难行。

大型深水装备是“流动的国土”,是大力推进海洋石油工业跨越发展的“战略利器”。

从荔湾3-1气田大发现那年起,中国海油投资建造了一批以“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为核心的深水旗舰团队,开启了我国正式挺进深水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油踏踏实实地交出了沉甸甸的成绩单,建成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端深水装备,具备在全球海域提供3000米以内水深全方位勘探、开发和生产服务能力:成功实施中国首口超深水井陵水18-1-1井测试作业,发现陵水17-2气田。在深水油气田开发方面,荔湾3-1、流花34-2等气田的投产组成了南海北部深水区域气田滚动开发的核心,形成了中国南海第一个深水气田群。可燃冰试采也取得了成功。

在中国蓝色版图中,中国海油正在写就经略海洋的锦绣华章!

5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海油不仅是践行者,也是先行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油便开始布局中国LNG(液化天然气)产业。

2006年,广东大鹏LNG接收站建成投产,首船满载6万吨LNG的“海鹰”号轮船自澳大利亚运抵回国,由此开启了中国进口LNG的历史,实现了中国进口LNG能源供应多元化,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对传统煤炭、石油能源向清洁绿色能源天然气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油LNG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LNG技术研发、海外LNG资源基地建设等领域硕果累累,成绩显著。目前,中国海油已形成上游海外LNG资源基地建设、天然气勘探开发,中游LNG船跨洋运输、LNG接收站建设、天然气管网管道建设,下游天然气发电、汽车加气、工业用气、LNG冷能利用等完整产业链。

从穿越山川沟壑的输气管网,到连接千家万户的城市燃气;从奔忙不息的槽车,到大江南北散点分布的LNG加气站;从横贯东南沿海的大气脉,到直通雄安新区的蒙西管道……

一个个大手笔之下,作为国内LNG的领军者,中国海油为“美丽中国”构筑了一道厚厚的绿色屏障。

截至2017年底,中国海油在广东、福建、浙江、天津、海南等地建成9座LNG接收站,累计从海外进口LNG上亿吨,可为国家减排二氧化碳3.8亿吨,相当于植树8亿棵。

在2017年冬季和2018年春季,国内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造成LNG价格连续飙升。利用LNG产业链强大优势,中国海油顶着进口LNG采购成本同样快速上升的巨大压力,始终向国内提供充足稳定的货源供应,制定合理价格体系,带头遏制乱涨价行为。同时,竭尽全力调配运力,将珠海、粤东、福建LNG接收站富余LNG调运到北方,平抑北方市场价格,增加华北地区冬季保供能力,体现了央企的责任与担当,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凡是过去,皆是序章。中国海油依然奔走在建设“美丽中国”和保障百姓温暖过冬的路上。

6弘扬海油精神

伟大的时代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国海油,同样不乏榜样的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海油人将“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践行到海洋石油工业开创发展的事业中,锻造出以“敢闯新路、勇担责任”为鲜明特征的海油精神。

有一种爱国叫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了给新生的中国现代海洋石油工业“补课”,善于学习的海油人从埕北油田出发,靠着坚忍不拔的决心和排除万难的勇气,开启了追赶跨国石油公司百年发展的艰难历程。

有一种担当叫“我们代表中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海油人在对外合作中壮大了自己。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他们在世界的舞台上叫响了海油品牌,让世界为中国喝彩。

有一种人生豪迈叫“有危险,我先上”。海洋石油事业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奋斗者的足迹。第一代海油人带着来自高山和戈壁的铁人精神走向大海,战胜了无数的挑战和考验,形成了富有海洋石油特色的奋斗精神和豪迈品格。

有一种科研精神叫“专注深水20年”。中国海油科研工作者心怀技术报国的初心,四十年如一日扎实做事、青灯古卷,换来了中国人走向茫茫大海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

有一种工匠精神叫“把焊缝当艺术品”。千锤万凿的海油“焊将”从每一道焊缝做起,师传徒授、薪火相传,练就了一身焊工绝艺,也传承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有一种不忘初心叫“人走了,留下路”。40年来,海油人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却始终保持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这份责任既有对“美丽中国”的承诺,更有占领行业技术高地、实现产业链国产化的雄心。

以“海上铁人”郝振山、“LNG拓路者”屈长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模范典型,以“海油蛙人”楚金勇、“定海神针”盖凤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国工匠,都是海油精神的杰出代表。

他们用火焰般的热情,在中国蓝色版图中,写就了海洋石油伟业的锦绣文章!那是生命熔铸的丰碑,是热血青春书写的诗颂,更是儿女对母亲的诉说!

而今,新一代海油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昂扬向前。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