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装置转型升级,打造清洁生产企业”是染料厂提升HSE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个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原则,采取“四轮驱动”,全过程、多举措加强化工污染源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三废”的排放治理工作。2018年,实现工业污水COD总量和外排口水质在线监测合格率100%,氧化尾气中各种污染因子监测达标率100%、厂界噪声监测合格率100%“三个100%”。
依法合规
夯实基础管理
提高安全环保管理水准,要制度管人,数据说话。染料厂根据《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排污许可证内容要求,重新编制了《染料厂环境监测计划》,修订《染料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和完善了《染料厂污染源档案》,组织完成了全区地下管网总图工厂部分CAD图纸的普查和绘制。制定了《染料厂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方案》,将“排查指南”以试题的形式下发到车间学习,按公司部署有序开展。制定发布了《染料厂第三轮清洁生产工作方案》,并督促车间推进落实,提升环保管控水平。
这些规章制度,为工厂干部员工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实施点源治理、推进环保管理水平提升奠定了基础。
隐患排查
助力转型升级
染料厂按公司安全环保处要求,推行环保“网格化管理”,将环保管理工作横向扩展到各专业,纵达班组员工,提升全员化管理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听、摸、查、看、闻、测”的“六诊”疗法诊治污染源排放各类病症,“即查即清”销号处理或项目立项整改,规避安全环保风险,实现污染排放零容忍。
2017年,染料厂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工作,排查确定密封点,修复率达到100%,减少VOCs排放量4.0738万千克。
此外,染料厂实施的苯酚丙酮装置废水试验及2018年完成的纯苯、邻苯、污苯储罐尾气回收治理等项目,做到了防患未然,促进装置快速转型升级。
多方管控
实现绿色检修
在去年的“三年一大修”中,染料厂制订了大检修设备VOCs监测计划,大检修废水监测跟踪表,染料大检修废水、固废排放计划表,从装置停车退料、清洗置换、排放口打开到装置开车,严格执行计划时间、指标、流量排放,未出现超标、冲击排放现象。检修中固体废物处理按照属性分类存放,标识清晰、妥善保管,按计划统一处置,消灭了固体废物污染源。各生产装置优化控制,检修排放的置换废气、工艺废气等全部回收,停车检修期间置换出的气体排至火炬,避免造成大气污染。多点实施降噪措施,尘毒噪声55个监测点达标,厂界噪声达标率100%,实现了绿色检修不扰民。
利用杠杆
管控驻厂排污
为进一步加强驻厂民营装置的环保管理,染料厂利用经济杠杆等手段,将压力传递到排污单位。通过加大排污费收取额度等措施,让驻厂其他单位自我加压,加大污染减排投入力度。2018年,北江公司加大污染物治理投入力度,主动加碱控制酸度,仅1月至9月就累计加碱液1.85万吨,使平均酸度从80毫摩尔下降到60毫摩尔,平均下降了25%,减轻了污水处理厂末端治理负担。通过点面治理、立项整改,各类有组织和无组织达标排放,优化了工厂和社会环境。
关口前移,主动加压。染料厂通过新技术和环保设施改造,从源头上削减或消除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建立电子巡检点,定期标定、比对人工与在线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组织开展防毒设施及施工过程防中毒危险源辨识专项检查,举一反三闭环整改。“这些都为工厂连续13年荣获公司安全环保‘无事故单位’和吉林省清洁生产企业等称号打下了坚实基础。”染料厂安全环保科科长崔岩表示。
图为吉林石化苯酚丙酮装置一角。 |
我国是世界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三废”排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当今国内安全环保压力日益加大,炼化行业群雄逐鹿、百舸争流。石化企业如何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已成为石化与炼化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清洁生产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我国污染控制重点由末端控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的重要措施。强调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即从源头和生产过程防止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从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把一个生产和服务过程抽象为8个方面,即通过原辅材料和能源、设备、技术工艺、过程控制、管理和员工6个方面输入,得出产品和废弃物的输出。通过优先回收和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外排量。
我国石化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部分传统石化企业没有进入化工园区,落后产能与新建先进产能并存,产业结构不均衡,生产方式、工艺与设备落后等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导致企业能耗、“三废”排放下降缓慢。
这就要求石化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锁定清洁生产的8个方面,通过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对于新建项目,要有前瞻性。要及时掌握国家、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发展走向,全过程考量项目的排污情况和资源利用率,避免盲目投产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对于现行装置,可以组织清洁生产分析。收集相关行业先进的生产标准,或与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对标。根据生产装置现状,评价产污排污状况,开展“三废”治理,深挖节能减排增量,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持久攻坚战。
新技术、新设备是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的有力法宝。石化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环保投入,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三废”少排或不排。
VOCs治理是炼化行业从源头上降低安全环保风险的又一法宝。面对化工装置常见的无组织排放,在采用更换设备、改进工艺技术、回收或销毁技术防止泄漏等措施的基础上,利用LADR检测新技术,组织对全区装置生产全过程进行VOCs密封性检测和修复,可以从生产流程的“根部”消灭有机挥发物污染源,规避火灾爆炸风险,提高安全环保工作水平。
此外,还要立足于生产过程和人员管理,设置清洁生产目标。根据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总量控制规定,以节能、降耗、减污为重点,确定近期、远期预防污染目标。完善生产管理“软件”建设,包括岗位责任制、加强岗位管理、完善操作规程、加强岗位操作报表和台账管理。主动申请清洁生产审核,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宣传,增强全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意识,确保各类指标满足标准要求。
清洁生产没有休止符。一个与绿色相伴的企业必定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企业。通过全过程清洁生产管控,预防各类有组织、无组织排放,有效控制点源、面源、体源、线源等各类污染的发生和发展,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做到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为石化企业全力构建环境友好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筑牢根基。
吉林石化员工谈
@朱少春
丙烯腈厂硫酸车间主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作为吉林石化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今年,我们将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持续优化装置运行状态,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减排3%的目标,以实际行动践行国有企业责任。
@ 李治新
合成树脂厂SAN车间员工:
作为一名炼化企业的员工,防污治污是一项必须要面对和完成的重要任务。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蓝天、碧水、净土。虽然实现这些目标要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只要将创新创造的智慧和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我们就一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做“中国最好的ABS”这一伟大目标。
@ 马春香
研究院环境监测站副主任:
作为炼化企业的监测人员,我们肩负着国家对我们的信任,承担着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我们一定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和土壤的污染治理和修复,从污染源头上严把质量关,依法合规开展监测分析工作,积极推动环境监测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为我们企业和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项目1
苯酚丙酮有机物废水试验
措施:建立数学模型,反复优化塔运行参数。
效果:丙酮精馏塔底废水中丙酮降至0.01%、COD降至50毫克/升以下、苯酚回收率达95%以上。
项目2
苯酚丙酮装置氧化尾气治理
措施:采用“强化低温冷凝+先进的催化氧化”处理技术,新增氨压缩冷冻机组和尾气处理机组。
效果:每年可回收异丙苯400余吨,创效约320万元,同时可每小时节约蒸汽1.3吨。
项目3
纯苯、邻苯及污苯储罐尾气回收
措施:利用原有膜回收装置的剩余能力,通过密闭排气系统改造,实现6个罐排放的有机废气全部回收。
效果:VOCs气体排放量可每小时减少80立方米,全年可回收有机物7.5吨。
项目4
优化生产工艺减降固废危废产出
措施:优化工艺降低粗枯基酚、AMS和异丙苯混合物产出,并将其变废为宝,以副产品方式推向市场。
效果:2018年危险废物产生量比2017年减少343.58吨,下降6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