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炼油能力居全球第二位,炼油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产品结构短板、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面对挑战,要把中国炼油行业做强,营造可持续生存的空间,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下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迫切需要提升生产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软实力。
01中国炼油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炼油产能过剩,结构性保障能力不足
由于税收等政策监管不到位,中国炼油行业快速扩张。按西方国家炼厂平均开工率近90%计算,中国的炼油能力过剩约20%,而通常中国炼厂的实际能力比设计能力高约10%,由此推断,中国实际炼油能力过剩约30%以上。尽管中国炼油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由于政策原因,具有合理需求的燃料油市场却长期拱手让人。各种原因造成炼油投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呈现结构性的保障能力不足。
1.2 炼厂规模化发展有成效,但与世界水平有差距
截至2019年末,世界炼厂总数减少到617座,炼厂平均规模约为823万吨/年(2010年全球炼厂总数662 座,平均规模约为666万吨/年)。近十多年来,中国着眼于炼厂规模化,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具有世界规模的炼厂,淘汰关闭了一些规模小、效率低的炼厂,尤其是几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单厂规模已今非昔比,规模效率显著增强,但民营炼厂的规模仍然落后。2015年中国炼厂平均规模约为323万吨/年,2019年末上升到423万吨/年,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仍然明显。
1.3 运转周期逐步延长,总负荷率仍低于世界水平
随着炼厂综合能力提高,中国主流炼厂的运行周期已告别过去“一年一修”的模式,连续运行周期越来越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炼厂的运行负荷率过低,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日本、韩国炼厂的平均开工率分别达到94.5%、99.6%,有的接近满负荷,西欧炼厂平均开工率为86%,北美为89.4%;中国炼厂平均开工率为75.5%,低于世界炼厂平均80.9%的水平。
1.4 炼油能力布局不合理,一些炼厂长期处于困境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炼油布局比较分散,地理位置选择并非由市场主导,炼油能力布局不合理问题在环渤海湾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2]。该地区周边炼厂数量多、产业集聚,但是这个区域的炼厂并不具备特殊的成本优势,既缺乏合理的原油资源,也缺乏合理的目标市场,供求关系严重背离,一些炼厂长期难以走出困境。
1.5 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但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国营炼厂普遍存在组织架构复杂、管理层级多、冗员充斥、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虽然老企业通过各种措施大刀阔斧“瘦身”减员,励精图治, 新企业跟踪国际水准实行新体制、新机制,并取得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仍是制约中国炼油行业发展的痼疾。
1.6 成品油定价机制掩盖了炼油企业诸多不足
目前,中国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准,综合炼油加工费、物流费、合理利润,形成成品油价格, 这样的成品油价格并没有与国际市场接轨,有时甚至严重偏离国际市场。在这种机制下,拥有强大零售网络的国有炼油商形成了稳定的盈利能力,尤其是在成品油质量升级后更是如此,中国炼油企业的很多问题被掩盖了。
02对中国炼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1 理性发展、科学布局,防止产业盲目扩张
2.1.1 新增炼油产能应更注重未来的市场需求
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已过,未来将更加注重产业结构协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进入中速期,单位GDP能耗将下降,总能源消耗增速将放缓。在国家政策导向下,中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变化,低碳绿色的天然气、核电等新能源将在中国异军突起;成品油将更加绿色环保,城市里普遍限制汽车拥有量是大势所趋,石油炼制过程中对环保、安全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石油加工成本会攀升,石油需求增速会放慢。
在此形势下,新增炼油产能应更注重未来的市场需求。如果盲目新增炼油产能,只能使已经供大于求的产业结构雪上加霜,导致产业链毛利下降,恶性竞争加剧,影响产业的良性发展,甚至造成资产浪费。
2.1.2 新增炼油产能选址要注重市场、规模和资源
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环境,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必须彻底改变理念,从重指标(例如轻油收率、综合商品率)向重效益转变,从重生产向重市场转变,瞄准规模化、集约化大生产模式,重视资源的经济性定位。
第一,成品油市场随经济发展阶段、消费结构、政策导向、季节性需求、人们心理预期等因素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都可能动摇市场的供求关系。应该慎重研究、科学预测未来长期的地区性成品油市场供求格局,对于缺乏需求的地区,原则上不应新增炼油产能。
第二,炼油企业的安全环保标准越来越高,产能规模对炼厂的经济性影响越来越大,大规模炼厂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三,合理的资源配置是炼油企业选址时必须考虑的重要条件。从目前中国炼油企业布局看,东北(尤其环渤海湾地区)的多家炼厂没有地理优势,既缺少合理的加工资源又缺少市场,这些企业的原油供应必须从中东、非洲、美洲进口,物流成本很高。
2.1.3 果断关停并转不具有竞争力的炼油企业
少数炼油企业规模过小、技术落后、产品没有特色,加之地理条件差,根本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有的企业甚至靠偷税漏税、产品以次充好来苟且生存。对于这样的企业,政府决不能长期施救,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其或关、或停、或转。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最优、附加值最大提升、成本最低,政府宁可短期花钱安置转移人员,也不可让企业心存侥幸“苟延残喘”。以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采取措施关停小规模低效炼油企业,已证明是提升集团竞争力的成功实践,未来仍有必要继续深化调整。
2.2 调整炼油结构,利用过剩产能开拓占领市场
2.2.1 调整加工理念,鼓励生产燃料油、提供化工原料
市场需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持市场供求平衡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合理资源流向的市场需求是企业的优质市场,可辐射的合理半径范围是企业的高效市场。
受税收、监管政策的制约及炼厂经营理念的影响,过去十多年,中国燃料油表观消费量在跌宕起伏中呈下降趋势,与中国对外贸易量、船舶运输量的发展背道而驰。中国燃料油资源主要来自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产能过剩的中国炼油业却成了旁观者。
中国炼油企业迫切需要调整理念,避免一味追求深加工,把握全球原油产能变化和品质变化趋势,结合中国成品油需求发展特点调整加工流程,着眼于全面占领国内成品油市场,及时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改善市场质量。国家已出台燃料油出口、保税的税收新政策,助推炼油业结构调整。在近年中国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突出的环境下,炼厂尤其应注意控制向汽、煤、柴油转化的深加工,鼓励向化工生产提供原料,鼓励生产必要的燃料油。
2.2.2 开拓国外优质市场,利用好现有产能
在中国炼油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炼油企业面临着低负荷、缺市场、资产闲置的压力。在控制新增炼油产能的同时,应利用过剩产能加工成品油出口国际市场,这是改善中国炼油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调节中国成品油结构性供求平衡的重要措施。国际市场巨大,适者生存,因发展程度不同、地区气候差别等原因,各国成品油质量规格存在差异。中国炼油企业须找准战略定位,根据企业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筛选有竞争力的优质市场地区。尤其像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这样的世界级公司,更应着眼于内部效益最大化,选择沿海骨干企业重点出口成品油,集团内部建立支持出口的机制,形成相应的配套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竞争,出口企业的加工流程和技术路线也要与目标市场相适应。
2.3 借鉴国外炼油业管理理念,提升中国炼油业管理水平
2.3.1 科学确定炼厂装置产能,并加以充分利用
对于炼油装置负荷能力的确定,国内企业通常以设计书为依据,作为安全管理的约束条件,通常称为“设计能力”或“公称能力”。国外企业通常在装置投产或改造投产后,在满足所有机动设备、工艺设备安全运行条件下,对装置进行极限负荷运行考核,然后确定装置负荷能力,通常称为“考核能力”,以此作为运行安全管理的约束。国内外炼油企业的两种做法都以保证安全为前提,区别是国外企业注重炼油资产潜力的最大发挥,由此导致的企业竞争力差别不言而喻。
一般来说,炼厂装置是针对某一特定加工原料设计的,但是市场在不断变化中,炼厂要提高应变能力,就必须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原油,因此,如果要加工非资源地原油,炼厂原设计产能就只应成为参考而不应作为约束。另外,随着技术进步,炼厂设备和材料的某些能力可能被突破,应该以基于安全前提下设备和材料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来确定产能。在提高装置运行可靠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产能,通常可以全面改善技术经济指标,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3.2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基于本质安全优化定岗定编
本质安全要靠人、设备、工艺技术、自动化智能、科学管理制度等全面集成。要根据炼油企业总体水平来指导、规范行业科学定员,既不造成人员冗余、相互推诿,又能保证事故等非正常状态的应急需要。树立系统操作理念,不断修订和优化行业定员标准,且这个定员标准应具有指导性和先进性。
近20年来,中国一些新建炼油企业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更新理念,实行装置系统操作,优化岗位定员。一些工序比较简单的装置,例如气体分馏、烷基化、MTBE(甲基叔丁基醚),由过去各2~3个岗位合并成1个岗位;规模大的常减压装置过去3~4个岗位合并成1个岗位;工序复杂的催化裂化装置由过去7~8个岗位合并成2~3个岗位。
实现赶超必须跨越式发展,可以鼓励一些条件好的企业实行新体制、新机制,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赶超创新,允许一岗多职。切忌大集团搞“一刀切”, 部门、岗位全部对号入座。
2.3.3 加快更新炼油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目前,中国炼油行业的标准、制度、法规更新或修订较慢,科学性方面还有待提升。炼油行业技术和资金密集,安全、环保风险等级很高,涉及很多专业,不断完善设计、工程、运行管理规范标准很有必要。政府和炼油行业应以开放性思维,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及时更新设计规范、行业标准和安全法规。
国外通常以符合质量标准为主要监管依据,中国除满足质量技术标准外,对原油品种、加工工艺、过滤次数等生产、储运环节还有严格规定。过高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虽然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 但企业须付出高昂的成本,过高门槛的行业规定和质量标准削弱了国内炼油企业的竞争力。
2.3.4 综合施策,提高装置运行可靠性和长周期运行能力
几十年来,中国炼油企业结合实际,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实现了快速发展。炼油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炼油装备制造能力门类齐全,缩小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自控水平、智能通讯也今非昔比;装置运行可靠性显著增强,工厂运行周期能力从过去“一年一修”提升到“三年一修”以至“四年一修”,运行负荷率也在不断攀升,这些改进综合体现在装置利用率上升。
提高装置运行可靠性和连续长周期运行能力是提高投资效率的关键,也是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员工技能、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等全要素综合体现,企业必须综合施策,通过树立理念、苦练内功、科学管理、严谨考核、配套制度等提高投资效率。
2.3.5 进一步开放石油市场,严格监管,以市场力倒逼企业提高竞争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炼油行业的市场开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此过程中,老企业甩掉社会化的包袱,依靠市场机制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政府也开放市场,降低了原油、成品油进出口关税, 降低了原油进口门槛,放宽了成品油零售市场准入。
尽管如此,中国炼油行业离完全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地方炼厂在国家的灰色政策地带异军突起,少数企业的技术和综合实力与国企相比已经难分伯仲,但却没有获得名正言顺的政策支持,利用或被迫利用国家政策法规漏洞、监管漏洞畸形发展,有损国家利益和行业振兴。行业诸多政策仍有待更新,例如,成品油出口数量仍受到严格限制;石油进出口贸易监管环节仍然偏多、效率不高;税收政策制约进出口贸易;政府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市场供求脱节;成品油税收政策不严谨,监管不公平、不严格;民企的原油进口仍不能满足其自身需求。
国家有必要全面梳理我国的宏观能源政策,准确定位能源安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各部门的政策协调,放宽原油、成品油进出口限制,加快成品油消费税政策改革,加大安全、环保、税收监管执法,定价政策应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鼓励炼油企业自由参与国际竞争,用市场的力量倒逼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