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虽然油气贸易的格局受到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的影响很大,但是长期形成的国际油气贸易格局难以从根本上被撼动,目前正在经历重大调整。
全球油气市场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资源分布高度不均衡,中东、中亚、北非、北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二是油气生产高度集中,其中美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产国;三是油气贸易格局并不十分稳定,受到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的影响很大。
从能源地缘政治视野来看,俄乌冲突让原本复杂的能源地缘政治更加复杂化,不确定性和贸易风险明显加大。油气资源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地位增强,全球油气贸易格局进入到一个复杂多变的调整期或震荡期。但是笔者认为,从总体上来分析,长期形成的国际油气贸易格局或许难以从根本上被撼动,但确实正在经历一场重大调整。
说到全球油气贸易格局,首先应该界定其内涵,也就是说,需要从内容上加以界定。
简单而言,全球油气贸易格局包括四个重大要素:一是油气出口格局,也就是全球油气来自哪里;二是油气进口格局,也就是全球油气流向哪里;三是油气流向格局,也就是油气贸易的地理方向,即油气物流方向;四是油气价格格局,也就是全球油气价格如何形成,油气贸易合同价格如何制定。
针对日益复杂的油气地缘政治博弈,尤其是俄乌冲突未来演变趋势的巨大不确定性、油气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利益争夺等因素,未来全球油气贸易格局演变可能具有如下重要特点。
全球分地区天然气消费量
一是油气出口格局难以改变,但是不同出口区域地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全球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非、中东、中亚和俄罗斯地区。此外,北美油气资源也相对丰富,在全球油气市场上不容小视。在全球油气市场格局中,美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这三个国家至关重要,因此有人将国际油气市场博弈戏称为“三国演义”。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和俄罗斯在全球油气市场上的博弈加剧,此消彼长。而沙特阿拉伯作为重要油气资源国,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寻求一种战略平衡,其地位将明显上升。从地区上来看,中东的地位未来上升趋势明显,中亚、北非、北美的地位也将有所上升,而俄罗斯地位或将明显下降。
二是油气进口格局将逐渐调整,亚洲油气消费将持续增长。
从油气消费来看,在过去很长时间,主要消费中心是美国、西欧和日本。未来,全球油气消费中心将不断向亚洲转移,其中,中国、印度和东盟的油气消费将持续增长,日本、韩国将保持平稳。从油气消费规模上来看,未来全球最大的油气消费中心是亚洲,美国和欧盟作为油气消费中心的地位将继续下降,消费规模有可能保持平稳或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三大油气消费中心将是亚洲、北美和欧洲,取代原来的美国、西欧和日本。
三是油气流向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俄罗斯油气流向必将进行战略调整。
预计,俄罗斯与欧洲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欧亚大陆规模最大的油气流未来在地缘政治冲突下将彻底中断,俄罗斯不得不将油气流向的重点转移到亚洲,目标国当然是中国、印度和东盟,也不排除在俄乌冲突落幕之后,继续发展与日本、韩国的油气贸易。在此背景下,中东地区的油气流向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在继续维系与亚洲油气贸易关系的同时,可能将核心目标市场转向欧洲。而其他地区,如中亚、北非和南美等区域,整体上油气流向也会随格局演变而调整,但是总体上可能是微调,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四是全球油气价格格局有可能发生改变,但要颠覆现有价格形成机制尚需时日。
目前,原油价格形成机制比较稳定,基本上基于美欧等西方国家建立的游戏规则,比如,主要以美元为油气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油气贸易合同价格基于美欧等国制定并长期形成的惯例,比如合同价格建立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基准油价基础上,也就是基于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和布伦特(BRENT)两种原油的期货价格。尽管世界上有许多期货交易所,也有许多基准原油,但是上述两种基准原油的地位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天然气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具有全球性的价格机制,还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比如在北美形成了以亨利枢纽(Henry Hub)为核心的定价系统,在英国定价系统中形成了一个虚拟平衡点(NBP)定价机制,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与原油价格挂钩的定价机制,在亚洲形成了与日本进口原油加权平均价格(JCC)挂钩的定价机制。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一般不会强制干预公平买卖和交易价格。然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一反常态,开始对俄罗斯油气出口价格设置上限,此举客观上削弱了西方国家长期主导国际油气价格形成机制的公正性,势必对当前油气价格形成机制产生冲击。
另外,由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尤其是将美元作为制裁工具,也势必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对美元信誉的担忧,在油气贸易上可能采取去美元化或货币多元化的措施,以降低对美元过度依赖的风险。
由此可知,未来国际油气价格形成机制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是预计难度很大,时间也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不过大趋势可能不会改变。
(作者董秀成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