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凭借在驻村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于晨光被授予多种奖项和荣誉称号:“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首届“感动石油人物”……
于晨光在马庄村农业生态园摘蔬菜。
被问到“最喜欢哪项荣誉”时,他说,希望自己退休时,河北省马庄村的村民能授予他“优秀村民”称号。
话是以玩笑的方式讲出来的,但每个字都真真切切。驻村工作6年来,于晨光已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乡村振兴事业。
756户村民联名挽留他
于晨光走入公众视野,是因为一封信。2021年5月,华北油田党委收到一封来自马庄村的请愿信。756户村民在信的结尾处签名并按下手印,请求已完成扶贫任务返回油田的于晨光重回马庄村。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让村民如此不舍?
答案可以从马庄村近年来的变化里寻找。马庄村是河北省出了名的重度贫困村,2017年之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而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收尾,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5万元,实现全面脱贫。如今,这个数又有提高,2023年前三个季度,全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9万元。
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就是对于晨光和华北油田驻马庄村工作队成绩的最好证明。
记者在马庄村采访,村口闲聊的大爷大妈们拉着记者七嘴八舌。
“你看,之前全村都是泥巴路,于书记和工作队来了以后才修成水泥路。”
“不光是路修好了,路灯也装上了。”
“自来水管也装上了,再也不用去村头挑水了。在家一拧水龙头,水哗哗流。”
第一条水泥路、第一盏路灯、第一条自来水管、第一座文化广场……村民们腰包鼓了,日子也红火了,可他们不会忘了,这好日子里,藏着于晨光和驻村工作队的心血。
回顾6年前刚到马庄村的情景,于晨光颇为感慨,第一轮入户摸排时,他看到一个年近六旬的鳏夫,和家里仅有的一头驴住一起。
眼前的景象刺痛了于晨光的心,也让他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华北油田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于晨光和工作队多方筹资700余万元、担保贷款1000余万元,还自掏腰包20余万元,从教育、医疗、居住条件、生活饮水等方面,对马庄村进行了全面改造,让村民们的基础生活得以提高。
打牢基础还要图长远。
贫困户马永旺做了肝切除手术,身体垮了、精神也蔫了,几次三番想轻生。于晨光得知他此前替别人养过羊,就主动替他做担保,贷款买了一批羊羔。如今,马永旺家养殖的绵羊发展到800只,成了村里的“暴发户”。
村民们看到这是一条致富路,纷纷效仿。如今,村里的养羊规模已经从2018年的1500只发展到现在的20万只,很多村民靠养羊发了家。
为让致富方法具有可持续性,于晨光带领工作队制订了“产业+技术+教育+培训”精准扶贫计划,带动和指导村民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修建了集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养殖于一体的多元化农业生态园。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在村内建成了扶贫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就这样,马庄村富了。
谁家有困难,找他一定好使
“在我们心里,于书记不是外来的驻村干部,他是我们村的一员。”采访中,有村民这样对记者说。
于晨光走在村里,每一个迎面路过的村民,他都能准确地叫出名字,且能讲清楚对方家里有什么困难,年收入多少。1000多户的大村庄,每个家庭的那点儿事他都如数家珍。
对村民们来说,于晨光是邻居好大哥,谁家有困难,找他一定好使。
记者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农村的家长里短非常琐碎,你们的驻村工作怎么界定工作范畴?”
他的答案是:“没有边界。只要村民有困难,我们都会尽全力去帮。”
2018年7月6日,村民马玉广的孩子从自家房顶上意外坠落,导致颅脑重度损伤。于晨光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抢救,却被医生告知情况不容乐观。家人把孩子运回家准备后事,于晨光却坚持把孩子送进了唐县人民医院的ICU病房,一边垫付巨额医药费,一边通过公开渠道为孩子筹款。正是因为他的不放弃,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孩子的身体康复了。
这件事轰动了全村,也让于晨光陷入了思考。马庄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安全意识和优生优育意识薄弱,有不少家庭因为交通事故、溺水事故、触电事故而丧失劳动力。于晨光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劝诫大家养成安全习惯、购买保险,努力为村民多上一道保险。
村民张文琴和丈夫离婚,孩子马贺达归她抚养,母子俩生活非常拮据。正读高三的孩子不愿看母亲吃苦,坚持辍学去打工。于晨光得知后,立即找到马贺达劝其回学校读书,并承诺家里的事工作队会替他解决。他帮助张文琴进入免费的厨艺培训班,学到烤饼技艺后到集上摆摊。又将母子二人纳入低保,让马贺达享受到“两免一补”助学政策。没有了后顾之忧,马贺达拼命学习,以600多分的成绩考入名校。今年,又考取了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张文琴痛哭失声,因为她知道,孩子已经摆脱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就这样,于晨光不觉间走进村民心里。
颁奖典礼上村民哽咽落泪
今年9月25日下午,首届“感动石油人物”颁奖典礼在位于北京东直门的中国石油大厦举办。给于晨光颁奖的是马庄村村民代表马海林。当被主持人问起“村民们让不让于晨光走”时,马海林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让!”
现场响起一片掌声,年过六旬的马海林像个孩子一样伏在于晨光肩上哭了起来。
马海林曾是马庄村的前任党支部书记,参与过村里大大小小的工作,更懂驻村工作的不易。他告诉主持人,马庄村除了贫困,还有另一顶“帽子”——地雷村。全村1100多户3000多人,绝大多数姓马。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让每一届村干部都感到头疼。于晨光和驻村工作队来到马庄村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顶住压力,重新识别贫困户。
工作队进村前,村里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让很多人钻了空子。驻村第一天,于晨光就带领工作队寻找“症结”。白天,他和队员们入户走访;晚上,他在村支部一本一本地看堆积如山的村民档案。这期间,于晨光收到不少忠告和警告,都是提醒他“不要挑战村里的关系网”。
于晨光的倔强劲上来了:“我是一名党员,实事求是是底线,不能因为受到威胁就丧失党性原则,拿着国家的资源去扶假贫。”
他率领工作队联合村两委、村党员、退伍军人等骨干力量,走家串户收集村民信息,按照国家政策严格甄别。用时3个多月,全面掌握了马庄村的情况,最终确认93户207人进入国家扶贫系统。名单公示后,没有一人提出异议。
“只要你干实事,村民都会拿你当亲人。”这是村民们给于晨光捎来的话。
村民们把于晨光当亲人,于晨光也把马庄村当成了家。驻村6年,他有5个春节都是在村里过的。驻村工作队的办公地点是一座农家小院,院墙被于晨光用玉米、花生、谷子等农作物装饰出“五谷丰登”的字样。他知道,对乡亲们而言,五谷丰登就是最大心愿。
“我是从内蒙古农村走出来的,虽然做了30多年油田工人,但骨子里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我今年已经58岁了,退休前的700多天,就交给村里了。陪着乡亲们在乡村振兴路上再走一段,看着他们过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于晨光的内心独白,恰恰印证了“感动石油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
马庄村富了,
乡亲们却舍不得你离开。
756个红手印,
是他们对你的真情挽留。
2000多个日夜,
记下你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山一程,水一程,
你的赤子情怀,
化作致富路上的点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