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企业 » 石油相关企业要闻 » 正文

榆能化:煤油气综合利用的拓荒牛和领军者

日期:2024-06-18    来源:延长石油

国际石油网

2024
06/18
10:3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延长石油 榆能化 煤油气综合利用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塞上靖边的榆能化公司,举目草长莺飞、万物葱茏,远处如林的塔器安稳运行,近处明净的湖水倒映青空……在毛乌素沙地的边缘,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流连忘返。

当前,正值该公司石脑油、轻柴油综合利用项目全面进入试生产准备工作之际,6月17日,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爆破吹扫、蒸汽打靶和化学清洗等工作,全力以赴推进该项目各项开车准备工作,确保项目按期投产。

从一片荒凉的风沙草滩,到如今延长石油最大、国内第一梯队的聚烯烃生产基地,十几年来,榆能化人埋头苦干、不怕困难,在技术和产业的“无人区”精进不辍,趟出了煤油气综合利用的新路子,为延长石油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写下了一篇壮美的“大地文章”。

从蓝图走向现实

十多年前,榆林靖边县城东北部10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南缘,还是黄沙漫漫。同时,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点区域,这里煤气油盐多种资源富集一隅。

在国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三个转化”和陕西省能源经济“四大格局”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延长石油“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2007年5月,企地携手,谋划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建设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2008年6月,一期启动项目“三通一平”正式开工,吹响了项目建设的“集结号”。2009年11月,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被确定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10年5月,榆能化公司成立,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工作。2011年3月,全厂地管、地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春天短,冬天长,一年四季风沙扬”,这是靖边当地的一句民谚。在项目建设的头两年里,现场没任何遮风挡雨的地方,参与施工的干部职工吃一次饭要走上五六公里的路程,为了赶进度,饭菜只能送饭到工地上。那段时期,榆能化施工人员可谓一口饭半口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参建各方齐心协力、顽强拼博下,延长石油仅用三年时间就在沙漠上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能源化工新城,创造了陕西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陕西速度”。2014年7月31日,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一期启动项目所有装置全流程打通,生产出合格的聚乙烯、聚丙烯终端产品,宣告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一次试车成功。2015年8月,该项目由试生产期转入生产经营期。

该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延长石油首尝“螃蟹”、独具特色的煤油气综合利用之路终于走通,对陕西乃至全国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碳”寻节能减排新模式

自一期启动项目运行以来,榆能化公司前瞻性组织识别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积极发挥项目“碳氢互补”工艺特点,通过采用23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将延长石油自有的煤、油、气资源综合深度转化,有效弥补了煤制甲醇“碳多氢少”和天然气制甲醇“氢多碳少”的不足,达到碳与氢的最佳配比,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能源转化效率达到61.88%,碳资源利用率达到55.75%。与现代煤化工项目相比,能源转化效率提高16.88%,碳资源利用率提高17.74%。

“我们大力推行污染物减排,推进碳氢资源、水资源和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00余万吨,比同行业排放量减少60.38%,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低碳技术大幅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相较于现代煤化工企业具有明显的碳减排优势。”榆能化副总工程师、安全环保部经理惠军旗说。经国家生态环境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核定,2019至2020年度,榆能化公司碳配额盈余约49.61万吨,可产生经济效益约4663万元,为化工行业碳排放管理和碳配额履约交易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为探寻节能减排新模式,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该公司编制了《“十四五”能源管理规划》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节能管理,极大地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能源管理,通过对国内同类企业能源管理进行对标学习,查找能源管理短板,引进先进管理经验,能源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该公司生产计划部经理谭光甫说。

为积极发挥能源管理对企业节能降耗的促进作用,该公司不断加强节能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持续深挖装置降耗潜力,优化运行参数和用能结构,提升工艺技术,加大能源消耗考核力度等方式,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了能源消耗,吨甲醇综合能耗1185千克标煤,较行业先进值1400千克标煤下降15.36%;吨产品综合能耗1810千克标煤,较现代煤化工行业标杆水平2800千克标煤下降35.36%。

“近零排放”树立水效领跑标杆

为了降低水源消耗,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从项目选址、规划、工艺路线的确定,到环评以及环保设施的投入等,延长石油与地方政府以及工程设计团队始终把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坚决做到发展能源经济绝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项目工业用水全部引自40公里以外的无定河,配套的各类环保设施投资高达10亿元,整个生产过程工业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98%以上,每年可减少新鲜水取水2000万方以上,将近“零”排放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该公司一方面针对“煤、油、气”综合化工废水高盐、高有机污染物及组分复杂等特点,另一方面聚焦煤化工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低能效等关键问题,系统性研究解决了废水中固体悬浮物、结垢离子、有机污染物多层次深度分离以及溶解性离子分质难题,破除了能化企业高浓盐水处理的瓶颈问题,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能源化工产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水上‘过紧日子’不仅有效降低水资源消耗,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收益,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水生态环境。”该公司公用工程中心经理刘春林说。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自然损耗,该公司每周检查供水设备和流通管道,通过“寸寸检修”做到“滴滴节约”,节水效率大幅提升。另外,还通过建设厂外雨水池及配套回收利用设施,将雨水作为循环水的补充水加以利用,每年可收集30万-50万方水量。

推进“三化”战略 提升产品竞争力

5月28日,该公司PP1装置成功产出高端透明聚丙烯YM40BUC新产品。这种产品具有高流动性、高透明性、刚韧平衡性、低熔融温度和低气味等特性,主要用作国内家电头部企业冰箱抽屉专用料。

“新产品较之前所产丙丁透明产品透明度更高,较乙丙无规共聚聚丙烯刚韧平衡性更为优异,可部分替代PS材料。”该公司产品研发工程师蔡立恒说,这款产品的成功研发,进一步丰富了榆能化公司丙丁系列产品序列,将有力提升公司产品品牌效应,同时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及使用范围。

专精特新产品的成功研发,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面对聚烯烃行业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等结构性矛盾,榆能化公司建立了专业的产品研发管理体系,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大学院校和知名企业成立了7个聚烯烃联合实验室,并充分发挥联合实验室、秦创原研发平台与合资公司优势,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研发模式,不断增强产品研发活力,稳步推进高端化、差异化、定制化经营。

“近年来,我们坚持‘三化’经营战略,产品研发工作靶向发力,从2014年产出4个试运行产品,到目前每年平均推出不少于9个‘三化’产品,逐步实现了新产品量效齐增,有力提升了经济效益。2023年,公司生产中高端聚烯烃产品130.65万吨,占聚烯烃总产量的65%以上。”该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副主任杜杰说。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研发生产94个聚烯烃产品,其中聚乙烯29个、聚丙烯58个、EVA 7个,基本实现各类终端应用领域全覆盖。其中高熔体强度聚丙烯、长链支化聚乙烯、可喷涂聚乙烯等产品的研发与工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研发的聚丙烯弹性体(TPO)橡胶含量为行业最高水平;累计开发17个丙丁共聚牌号,产品成为行业标杆;EVA产品涵盖发泡、光伏封装胶膜、线缆等应用领域。在高端应用领域,产品研发也取得新突破,成功研发产出高熔体强度聚丙烯、锂电池隔膜专用料、光伏封装胶膜专用EVA、三元共聚产品等系列产品,成功打入高端聚烯烃市场,为公司提升产品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贡献了力量。

据了解,自2015年转入商业运营至2023年底,榆能化累计生产聚烯烃产品1198万吨;实现销售额1158亿元、利润66亿元、税费15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78亿元、工业增加值371亿元。特别是2023年聚烯烃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实现销售额223.73亿元、税费2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97.95亿元、工业增加值38.09亿元,为集团公司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该公司是陕西省规模最大、国内单厂规模领先的中高端聚烯烃供应商之一。公司先后获得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30余项,并连续四届获评中国聚烯烃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先后获得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中国石化联合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陕西省“十三五”节能先进企业、陕西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等荣誉。该项目是延长石油集团获得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的“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低碳绿色循环集成创新”项目的核心项目。

风过毛乌素,排闼再远征。面对能源化工行业挑战与机遇交织并存的新形势,善于创造“奇迹”的榆能化人,正满怀信心地沿着油气煤综合利用的发展道路,继续勇往直前,奔赴下一程山海!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