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输出国成为新“玩家” 全球经济失衡之际,石油出口国成了新“玩家”。但是,新来乍到并不意味着无足轻重:几年来,这些国家一直是导致贸易失衡的主要动力。
自2002年初以来,原油价格每桶上涨40美元,每年1.2万亿美元从消费国流向生产国。
失衡规模不仅体现在绝对数字上。目前,中东石油出口国经常项目顺差超过中国等亚洲新崛起国家经常项目顺差总和,大约占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30%。如果再算上俄罗斯、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石油出口国的重要性不可小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消除,除非油价大幅下跌或工业国以出口方式“再回收”它们购买石油的资金。
七国集团在9月会议上为石油出口国的经济难题提供了一个简单解决方案,即敦促石油出口国把大笔收入用于进口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商品。
然而,由于顺差实在太大,货币基金组织提醒道:“只能视宏观经济状况逐渐增加开支。”这一机构回忆了人们在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犯下的错误。那时,高油价带来的财富挥霍在了消费上。
那么,石油生产国这一次表现如何?
到目前为止,或许俄罗斯和委内瑞拉除外,石油出口国尚未像上世纪70年代那样大手大脚地花钱,它们学乖了:与其现钱现花不如长线投资。
在海湾地区,政府岁入往往被视为国家机密,相关开支的详细资料难以获得。
但有条件接触这类信息的经济学家评估说,石油带来的顺差到迄今主要用于国外投资,而不是消费。国际金融学会说,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巴林和卡塔尔2004年经常项目顺差总计达到创纪录的930亿美元,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现阶段还没有明确迹象表明这些钱投向哪里。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海湾地区一些经济学家说,相当大一部分化作了在美国的资产,包括短期国债。
因为对油价坚挺更有信心,石油出口国政府还开始增加开支,主要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国际金融学会估计,2005和2006年,这些国家在开支方面的年增长率在1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