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资讯 » 国际石油资讯 » 正文

全球石油市场格局变动的五大因素

日期:2006-04-14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国际石油网

2006
04/14
11:4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全球石油 五大因素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原因很简单:供应突然大幅下滑。一旦供应恢复,油价也就随之回落。 

    但今天的能源危机──油价已较2003年高出一倍有余──却有所不同。这次,供应紧张也是成因之一,包括储量丰富的墨西哥湾地区遭遇飓风袭击以及美国入侵伊拉克导致的供应短缺。 

    但是,真正的原因却是全球能源体系2 5年来逐步完成的一次深刻变革:全球能源需求增幅超过了石油行业的供应能力增幅。直到九十年代末,石油市场还供过于求,现如今却几乎没有任何剩余产能了。 

    许多重要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了这次能源紧张局势: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简称:欧佩克)不愿油价暴跌的固执念头,大型石油公司重利润轻勘探的做法,中国突如其来的大量需求,美国的能源渴求长盛不衰,以及能源市场投资者扮演的新角色,等等。但在这些因素的背后,是世界各地一些人的决策,包括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英国石油大亨,还有中国的雅皮们。 

    欧佩克沙皇 

    纳伊米(ali naimi)小时候在沙特牧羊,长大后却成了能源世界最有权势的人,这要归功于他在放牧一群更让人棘手的羊──欧佩克成员国──时表现出的高超技巧。 

    纳伊米起初在沙特大型石油公司打工,工作期间到一所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学习,那里专门招收前途远大的当地青年。随后,他被送到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攻读地质学硕士学位,并迅速走上公司领导岗位。1995年纳伊米出任沙特石油大臣时,石油行业开采能力大量过剩,主要是八十年代初期的勘探热潮所致。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石油库存也随之大幅膨胀。 

  

[page_break]

    作为全球最大产油国的石油大臣,纳伊米其实是欧佩克没有封号的王。他自有一套策略。欧佩克应当向央行一样发挥影响力──联合起来、技术为先,根据数据而不是国内政局作出决策。欧佩克成员国拥有大量闲置油田,所以无需开采新矿。为防止市场供应过剩,欧佩克应当限制流向客户仓库的石油量。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纳伊米开始盯上了美国中西部这个全球大型市场之一的商业原油库存。如果美国中西部原油库存降至某个特定水平线以下,纳伊米相信,油价就会相应上涨,欧佩克就可以拧开龙头了。如果库存突破一个特定上限,欧佩克就该减产了。“要像鹰一样紧紧盯著,”2004年年初,他在谈到美国原油库存水平时对记者如是说。 

    这未免有点儿放肆了:一位外国官员竟然想染指全世界最强大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指标。然而,欧佩克并没有引起华盛顿多大关注。油价坚挺,但相对而言还是便宜。纳伊米想避免油价升得太高,否则会阻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石油需求的增长也会受阻,消费者也许会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纳伊米数据为主的策略有一个巨大的弱点:不实数据。等到石油需求正在激增而非滑落的局势明朗之际,欧佩克已经砍掉了平抑油价所必需的剩余产能。 

    2004年2月,欧佩克成员国石油部长们在阿尔及尔聚会。当时全球经济运转良好,所以石油消费也在攀升。油价已经突破了每桶30美元,远远高出九十年代每桶均价20美元左右的水平,让很多人担忧不已。但是,包括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在内一系列渠道传来的供求面数据都表明供应趋于过剩。然而,欧佩克减产9%的决定还是让石油市场交易员们大吃一惊,虽然欧佩克的减产计划从未认真落实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page_break]

    数据错了。供应过剩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相反,需求暴涨不止。2004年5月,得克萨斯州原油探至每桶40美元一线,10月份伊万飓风过后涨至50美元,2005年6月达到60美元,卡塔里娜飓风之后的8月30日,油价达到了每桶70.85美元高点。 

    事后看来,2004年2月份的会议标志著石油世界二十多年来主导因素的落幕:供应趋于过剩。由此引发的市场反应则掀开了新一代主导力量的帷幕:供应极度紧缺。 

    沙特开始增产,同时投资开采新油田。不过,这些措施已经“太晚了”,纳伊米在利雅得办公室表示。“价格不断飞涨。需求的力量势不可挡。” 

    阿尔及尔会议结束后不久,纳伊米率领沙特官员们出访中国。他们盼著能发现中国正在囤积大量原油,因为中国进口的原油似乎超过所需。但亲眼目睹的却是能源消费史上难得一见的大跨越。 

    汽油黑洞 

    jason yu从小在北京长大,每天早上骑著自行车去上学。去年,这位38岁的会计师终于把自行车扔到了一边,贷款33,000美元买了一辆黑色的大众帕萨特(volkswagen passat)。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page_break]

   米色真皮座椅、天窗,还有一套cd播放器,yu的新车帮助我们理解了石油紧缺的主要成因:中国对能源的极度渴求。像他这样年收入超过20,000美元的专业人士纷纷购置新车,推动中国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八十年代中国决定向世界敞开大门时,国家领导人决定把汽车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他们邀请外国汽车生产商到中国投资设厂,鼓励银行放松购车贷款的要求,还通过限价提供汽油补贴。中国目前的汽油最高限价约为1美元/加仑,而美国汽油价格已经超过了2美元/加仑,英国更是高达6美元/加仑。此外,城市工薪阶层的收入也在上涨,有车一族不断壮大。 

    眼下,奔驰在中国大街小巷的汽车超过2,700万辆,1995年时还只有1,000万辆。政府预计到2010年汽车数量还会增加一倍。根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数据,四年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大约40%都源自中国。去年石油需求激增的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夏季用电紧张所致,但私家车数量的迅速膨胀,再加上旺盛的工业需求,将给石油市场带来持续强大的压力。 

    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走向开放以来,yu就迷上了西方电影。“当然,我们想要那些在电影里看到的东西,”对他来说,最想要的就是汽车了。 

    1997年,他进入charna chemicals & pharmaceuticals做初级职员,老板把公司汽车的钥匙给了他。这极大助长了他拥有一辆私家车的欲望。2002年,北京取消了对外国汽车生产商新售车型数量的限制,车价开始下滑。2004年5月,他终于如愿以偿,有了自己的帕萨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page_break]

    每周两次,他都会驶入遍布街头巷尾的洗车行洗车。他还是一个帕萨特车主网络社区的活跃人士。周末,他们常常组织帕萨特车主队和丰田(honda)、雪铁龙(citroen)或别克(buick)车主队的篮球赛,组织同伴们自驾车郊游。 

    他很清楚汽车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例如塞车和空气污染。但是,私家车给他了更大的自由。他说,“你没法要求别人放弃。” 

    石油大佬 

    1996年9月,酷爱雪茄和歌剧的约翰•布朗(john browne)将英国石油(british petroleum)的董事们召集到柏林一家酒店开会。这是他就任英国石油首席执行长的第二年。在会上,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请董事会批准他为公司寻找一位并购伙伴。在两天会议期间,他不停地向董事会成员兜售他的想法。英国石油此前是一家业绩平平的国营公司,它需要通过一笔大交易壮大自己,进而通过削减成本来增加利润。 

    布朗爵士成功了。两年后,英国石油与阿莫科公司(amoco corp.)合并,整个交易价值520亿美元。数月后,他又同意收购atlantic richfield co.。随后,石油行业一桩桩并购接踵而至:埃克森(exxon)与美孚(mobil)、雪佛龙(chevron)与德士古(texaco);法国的道达尔(total)也吞食了欧洲的几家竞争对手。 

    这波交易将西方石油企业已进行了15年的成本削减进程推向高潮,企业股东们个个欢欣鼓舞。但并购和成本削减措施导致各石油公司在新油田勘探上的投资大幅减少。当最近几年石油需求迅速反弹之时,石油业才发现缺乏新的油田可供开采,他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page_break]

    而在那之前的许多年,石油行业通常都会在开采油田的同时寻找到储量相当的新油田。据爱丁堡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的研究发现,过去两年他们已做不到这一点。该公司认为,石油公司的勘探费用需要增加一倍以上到300亿美元,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石油行业目前在勘探新油田和添置开采设备方面所花的心思不多,wood mackenzie说,各石油公司当年遣散了那么多工程师,它们现在根本不具备进行如此高额投资的能力。 

    在风格粗犷的石油业,布朗算得上一位另类人物。他嗜酒、酷爱摄影和艺术品收藏,但在削减费用方面却一向冷酷无情。2005年第三季度,英国石油就以977亿美元的销售额赚到了64.6亿美元的利润。 

    布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在寻找石油上面花费大量资金的做法不尽合理,因为技术发展到今天,石油公司以同样多的勘探资金可以得到更大的收效。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石油巨头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寻找石油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了。 

    他说,我们现在是在一个讲究效率的行业,为从长计议,我们必须为股东实现自由现金流的最大化。 

    华盛顿的政客们指责石油巨头太过关注短期利润,人为造成了能源危机。布朗指出,今天的繁荣已促使英国石油和其他石油公司大大增加了投资,假以时日,这些投资必将带来供应量的增加。他一直坚持这种关注长期收益的思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page_break]

    他说,归根结底,企业要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企业毕竟不是公共服务机构。 

    关于预言 

    2003,石油行业资深投资银行家马修•西蒙斯(matthew simmons)造访了沙特阿拉广袤的油田。这个沙漠里的王国拥有地球上近四分之一的石油储量,全世界都指望它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但西蒙斯离开的时候心绪颇不宁静。在搭乘红眼航班回家时,他向陪同访问的人扔下一句话:如果沙特那些油田不像沙特人吹嘘的那么好,那会怎样? 

    回到休斯顿,这位62岁的犹他州人顺著他的直觉继续思考下去。他查阅各种研究论文并撰写了一本书,书中表达了这样一条结论:沙特的油田似乎不是很有后劲,而且或许很快就会不可逆转地走下坡路。他开始到处演讲,主题极具煽动性:“沙特石油──现实,还是幻景?” 

    每当市况好的时候,总有一、两位大师向人们渲染价格除了上涨不会有其他可能的论调。西蒙斯在石油市场繁荣时期扮演的就是这种角色。西方石油公司人士和石油专家们一直都在批评他的论点。沙特自称产量还能再增加50%,而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比例还能更高。 

    自从十九世纪石油业诞生以来,人们就不断预言原油产量即将达到高峰,随后会开始下滑。西蒙斯的预言具体针对沙特一国,因而尤其引人关注。纽约能源经纪公司paramount options inc.的首席执行长雷蒙德•卡本(raymond carbone)说,西蒙斯在他们的客户中间引起了不小争论。西蒙斯对沙特石油储量的怀疑大大助长了石油市场的看涨人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page_break]

    他的影响启发了这场危机中的新要素:大型投资者以及投机人士。1983年,纽约商交所首次推出石油期货,从那以后,石油业之外的投资者即使不发生任何实际交割也能买卖石油了。他们可以像交易其他金融产品一样,买进或卖出约定在未来某个时候交割石油的合约。 

    今天,即使是退休基金等保守型投资者也开始将能源作为替代低收益率债券或高价股票的投资对象。据高盛估计,投资者今年已向跟踪商品市场指数的投资产品投入了近700亿美元,而2000年时只有100亿美元。 

    高盛驻伦敦商品研究部负责人杰夫里•居里(jeffrey currie)说,在与全球原油供应有关的金融市场上,非石油行业的参与者所占比例已达到15%。当石油市场吃紧的时候,新进入的投资者带来的新需求会进一步推高价格。 

    今年早些时候,西蒙斯出版了他的《暮色中的沙漠》(twilight in the desert)一书,迄今已卖出90,000册。但他说,他的影响还未在油价上反映出来。他还说,如果人们听从我的意见,油价应该升到现在的三倍。 

    华盛顿的游说勇士 

    2001年初,美国副总统切尼(dick cheney)找到曾在阿拉斯加富含石油的北坡工作过的安德鲁•朗魁斯特(andrew lundquist)领导一个能源工作组。当时美国已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需求还在上升,而美国一度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却在日益减少。都曾有石油业背景的布什总统和切尼先生承诺,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page_break]

    不过,朗魁斯特的使命很快就结束了。他的这段经历表明,能源是一个具有高度政党色彩、极易导致政治僵局的问题。他带领的小组用了数月时间向能源行业专家咨询,并提出了一项计划,极力建议开采新的区域,包括阿拉斯加北极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这些计划招致一片强烈反对。环保主义者指责说,他们被排斥在整个过程之外,并要求接触工作组的文件,但没能成功。许多民主党人愤怒地指责这项计划未加入促进能源节约的措施。来自新墨西哥州的参议员杰夫•本雅明(jeff bingaman)说,他们从一开始就错了。 

    此后,在布什的第一个任期余下的时间里,能源立法被打入冷宫,即使是在他冒险攻入伊拉克的那一时期也依然如故。切尼和其他一些人曾预言,伊拉克很快就能开始大量采油,甚至比萨达姆(saddam hussein)统治时期开采得还多。 

    但伊拉克战争很快引发了全球石油供应史上最大的一波供应中断。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其规模仅次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伊朗油田国有化和1979年伊朗革命对石油供应造成的破坏。目前,伊拉克石油产量仍低于美国攻占之前的水平。 

    朗魁斯特于2002年辞去政府职务,开始为英国石油等能源企业游说。他把这种僵局归咎于那些当年反对他的人。他说他的确咨询过环保人士,当时的关注焦点之所以集中在供应问题上,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就连一些民主党人也不愿意轻易在需求问题上作文章,劝阻国人使用大油耗汽车。他说,开采阿拉斯加油田将能带来每天100万桶的供应量,相当于美国目前消耗量的5%。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page_break]

    朗魁斯特说,现在的情况令人沮丧。现实很严峻,但必须正视,而那些政客们却不愿意正视。 

    直到今年,布什总统终于签署了2005能源政策法,其中不包含开发阿拉斯加油田的内容。民主党也没有提出限制石油消费的措施。结果是,立法方面对改变美国石油供需失衡基本无所作为。争论还在继续,在本周的预算谈判中,国会再次讨论了是否要开放北极保护区部分区域以供油气勘探的问题。 

    无论是共和党政府还是民主党政府都未能缓解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能源政策法的结局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最新例证。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国会通过了汽车油耗效率标准。但后来能源价格低廉的局面使民主、共和两党继续推进节能的意愿大大减弱。 

    朗魁斯特指出,能源政策法中的确包括一些他的工作组当初提出的政策,比如对公用事业公司投资煤炭发电或核电站项目给予更多鼓励措施等。或许十年之内,这些措施就能让美国在能源领域有更多回旋的余地。但现在,他认为美国人仍在回避严峻的现实,而为了美国的未来,现在必须正视这一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