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人物 » 石油企业人物 » 正文

深山采油带头人谢银伍

日期:2009-05-27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戴娜 赵瑛 付冰

国际石油网

2009
05/27
13:1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采油 谢银伍

   

 主人公的话:当采油作业区经理就要带好队伍、抓好安全、管好油田,多产原油。在长庆油田冲刺3000万吨、迈向5000万吨的征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对为先,以好为本”的准则,凝聚队伍力量,带领采油铁军,争当原油上产的排头兵,用拼搏和实干托起百万吨的梦想。

  39年的艰苦奋斗,长庆油田从陕甘交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起步,成长为中国第三大油气田,连续8年成为中国石油油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的“领跑者”。而今,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间、在毛乌素沙漠的风沙肆虐中,长庆人又开始了向5000万吨目标迈进的新一轮挑战。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吴起县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新的“出发点”,如今已成为长庆油田的主战场。长庆油田最大的采油作业区——采油三厂新寨作业区就坐落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这个作业区2007年1月成立,当年产油48.7万吨,日产原油突破2000吨,成为长庆油田原油产量最高的作业区;今年将生产原油88万吨,踏上了打造百万吨作业区的步子。

  谢银伍,就是长庆油田采油三厂新寨作业区这支采油“铁军”的领头人。

  扎根大山22年,铸就融入血液的石油魂

  1965年,谢银伍出生在甘肃一个偏僻小山村,饥饿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他从小就有个朴实的愿望,一定要努力走出大山。

  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当年一心要走出大山的孩子,最终却选择了扎根大山,而且一待就是22年。1987年6月,谢银伍从长庆石油中专毕业,因品学兼优被班主任推荐到宁夏石油技校当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全家人高兴极了。谢银伍却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学的是采油地质,只有到生产一线才能发挥作用。班主任三番五次找他做工作,他一连写了三份申请,表明了去一线的决心,最终如愿以偿地分配到位于陕北大山里的采油三厂采油四大队工作。

  到了采油井场,茫茫戈壁,满目荒凉,走上半天也看不见一个人。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谢银伍还是没有想到采油一线苦的不仅是工作,还有无尽的寂寞与孤独。放弃吗?谢银伍想起自己选择一线的理由,就坦然下来:一个人如果吃不了苦,忍受不了寂寞,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望着黑沉沉的夜,他放开嗓子吼了出来:“先把那渭南县当铺坐下,西安府开盐店,咱当东家……”粗犷豪放的秦腔在空寂的大山里回荡……

  凭着吃苦肯学的劲头,不到一年,谢银伍就熟练掌握了采油、修井、大班维修等各种技能,他渴望着到更大的场面上去锻炼。

  1995年,长庆油田步入大发展时期,采油三厂大批采油队伍要转战到靖安油田这个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特低渗透油田。已是采油八队队长的谢银伍也激情澎湃,想带领人马立即到新区参加会战。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拦路石:当时全队260多名员工管理的马坊联合站和40多口油水井,日产油还不足20吨,整个集输油工艺系统处于“大马拉小车”的状态。

  不能遇到矛盾就回避,遇到困难就绕着走。要去新的“战场”,也要把现在的问题解决掉。谢银伍与大家研究后,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改造接转站,关闭联合站,关停并转井站。他们精心设计的方案得到了上级的完善、批准。为降低成本,只能使用现有材料进行改装,拆卸组装旧的阀组配件,焊口对接和安装难度极大。谢银伍帮焊工除锈、打磨,对焊口,灼热的弧光刺伤了他的眼睛,衣服上也烧满了大大小小的洞。他没日没夜盯在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道焊口收弧,运行了18年的采油三厂四大队马坊联合站正式关停。这个工程节约700多万元费用,富余出来的210名员工开赴到靖安新区。随着一个个难题在自己手下化解,谢银伍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他深深地爱上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激情澎湃的歌,经常哼在嘴边。

  采油三厂地质研究所看上了理论和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谢银伍,要把他调到厂里去,谢银伍却拒绝了旁人羡慕的好机会。后来,很多同事从一线调走了,有的在后勤,有的在机关,有的到企业当老板。谢银伍先后有三次离开大山的机会,但是每次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22年来,谢银伍扎根采油一线,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作业区经理。先后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油田公司“优秀管理者”、“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把采油看成事业,把井站当家来经营。他说:“我就是想在一线多干些事情!”

  产量一年四换百字头,他身先士卒成为员工的主心骨

  2002年,谢银伍调到靖安油田郝坨梁作业区担任党总支书记。呈现在他面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郝坨梁作业区产量持续低迷,由一年前的700多吨下降到不足500吨,队伍人心不稳。

  上任第二天,谢银伍就上山转井了。他跑遍了四个基层井区,和技术员认真分析区块油藏动态和单井产量监控,跟井区干部员工促膝谈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与生产运行组探讨生产组织情况……随着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郝陀梁作业区大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作为队伍的带头人,他总是身先士卒。在一次次新井站组投产中, 在一次次的抗洪抢险现场,谢银伍的身影就是旗帜。2002年初冬,天气格外的冷,接连一个星期的鹅毛大雪冰封了靖安油田的所有道路。几口靠拉油的高产井已因罐满停井,有一辆修井车在降雪前就被困在了山上。谢银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迅速组织抢险队清扫道路保生产。山道蜿蜒崎岖,积雪厚达十几公分,他与员工一道忍受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冷铲雪清道,手冻肿了、耳朵冻红了,全然不顾,抢通公路,把被困的修井车送到急需的高产井场,又想方设法保证拉运原油的车辆从山梁上通过。

  同年10月,一场绵延不绝的秋雨,将上井的山路泡成了稀泥,生产几乎瘫痪。谢银伍立即组织几十人的抢险大队徒步赶到现场。器材送不上去,谢银伍卷起裤腿,大喊:“人拉肩扛,抢通临时管线。”他带头扛起90公斤重的油管,旁边的人劝他说:“老谢,你快四十岁的人了,跟我们年轻小伙子比不成,你就在现场指挥我们干就行了。”可谢银伍一甩手说:“别说这么多了,抓紧时间把油运出来才是当务之急!”其他员工紧跟着扛上油管,一步三滑地踩上了没到小腿肚的稀泥路。遇到近50摄氏度的斜坡,他们就在油管上拴一根绳子,两人在上面拼命拉,两人在下面使劲推,戴着手套的双手磨出了血泡,肩膀也被磨烂了,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人拉肩扛,油管组成了一条长长的油龙,保证了油井的正常生产。年轻的员工们说,看着那个场景,他们理解了大庆油田会场的场面;看着“老谢”的后背,他们看到了铁人王进喜的影子。

  2004年,谢银伍被任命为郝陀梁作业区经理。面对年产30万吨的原油生产总目标,16多万吨的产建任务,谢银伍提出了“苦干加巧干,决战三十万”的上产口号,带领500多名员工投入到紧张繁忙的上产投产中。

  101口新井的抢投,饱含他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塞248区块是重点区块,从第一个井组柳28-38井组的投产,到塞248井区挂牌,4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都要来回奔波,和大家一起搬运物资,一同平整井场,一同蹲在旷野吃方便面。当所有井场都投入运行时,虽然头顶烈日饥肠辘辘,划破的胳膊还隐隐作痛,但他黝黑憔悴的面容笑得格外灿烂。

  郝陀梁作业区是靖安油田五大主力区块之一,但是大多数油井位于海拔1600米的山梁,地下油藏复杂,地上条件艰苦,作业区所在地建在一块光秃秃的半山上,被大家戏称为长庆油田的“布达拉宫”。为开发好郝陀梁油田,他每天坚持到井场查看生产情况,经常到厂里的地质所对接区块内的油藏地质问题,每次厂里组织召开的油藏动态分析会,他都一次不落。别人问他说:“油藏分析会一般都是技术员来参加的,你一个作业区经理怎么每次都来。”谢银伍认真地说:“一口井开发不好影响面不大,但是把油藏糟蹋了,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郝陀梁600多口油井的生产情况,谢银伍都了如指掌。针对不同油藏的地质特点,他提出了油藏差异化管理。凭着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郝陀梁作业区实现了老油田的稳产和效益开发。

  2004年,郝坨梁作业区产量四换百字头,成为采油三厂第三个日产过千吨的作业区。产量的上升带来了员工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增强。2006年,作业区获得油田公司模范集体称号,靖安油田也连续5年获得了集团公司“高效开发油田”称号。

  上任11个月,带出长庆油田原油产量第一的作业区

  2007年,采油三厂瞄准年产300万吨的长庆油田新纪录。为便于吴起油田的精细化管理,采油三厂将其一分为二,在产建新区吴420区块成立新寨作业区。谁来负责这个生产任务最重,困难最大的作业新区,厂领导再一次将目光瞄准了谢银伍。

  “拉个话话容易,见个面面难”。这句陕北信天游正是吴起地貌的真实写照。新寨作业区11个井区分布在4个乡镇的山梁沟峁间,方圆近60公里,从作业区驱车到最远的井区需要在崎岖的山道上奔波4个多小时。2月的陕北一片冰天雪地,到任第一个月,谢银伍的“办公室”就在车上,他跑遍了作业区的各个井站,包括没有打井的产建区块。

  谢银伍明白肩头的重任,新寨作业区面临54万吨原油生产和38万吨的产建任务。他首先从完善管理制度入手,通过和井区干部沟通讨论,经过反复修改订出30章、153项制度。在新井投产关键环节上,他结合郝陀梁作业区工作经验,提出了“多元多级程控”的运行模式和“重点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高效化”的要求,制订了新井投产组织管理办法,明确了新井投产13个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流程、标准。一年时间里,新寨作业区投产了336口油井,投产期平均每天投产1.4口,还创下了一天投产8口油井的新纪录。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往往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旗12-30井组,员工翁振告诉谢银伍:“接新井后,生产生活物资不能同时到位,总是分多次才能配齐。”谢银伍带着这个问题找到材料库,主任为难地说:“井区上报物资没有计划性,新井站点所需物资的规格品种太多、太杂,很难保证同时到位。”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谢银伍产生了把井区所需物资按照标准一次性“打包”配置的设想。他组织井区、各组室共同制订井组、增压站、计量站生产、生活物资配备标准和方式。此后生产运行组按投产计划发布信息,料库以井组、站点为单元,按标准提前统一制定计划,全部配套物资按标准以“打包”形式组织配发,井区投产和后续管理再也不用为物资不到位而发愁了。

  洼三联合站一台注水泵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影响了注水工作。调查了解到的原因是机动组、材料库和井区不能及时沟通所致。谢银伍思考着,新寨作业区油水井增加到近800口,井站高度分散,强化干部员工的执行力和主动性是管理的重点。他把切入点放在工作方法的转变上,提出了“三同步”工作法,要求井区干部在汇报时,将问题与办法同步、成绩与不足同步、近期与长远同步,培养干部员工独立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要求对大家触动很大,井区长遇事先想解决途径,知道活该咋干了。旗五增压站没有热水循环管线,他们用废旧油管自己连接,不仅解决了冬天取暖问题,还为作业区节约了成本。在五型班组创建中,吴一联井区员工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强促学习、自律促安全、自检促清洁、自觉促节约、自爱促和谐”的“五自”管理法,人人参与管理成为风气,在油田基层建设会上介绍了经验。

  “小胜靠个人,大胜靠团队。”这个成立仅11个月的作业区克服困难,屡创奇迹。当年投产油水井336口、投运各类站点16座,原油产量九换百字头,12月底原油日产量一举突破2000吨大关,一跃成为长庆油田公司原油产量排名第一的作业区。

  面对70%社会用工,他用真情与和谐搭建成长平台

  新寨作业区1300多员工中,70%都是由宁夏5家劳务公司派遣的社会员工。怎样才能让这些不同用工形式的员工尽快适应新岗位,投身到油田的生产建设中去呢?谢银伍提出了打造“心通行同,合作共赢”的团队理念,实行一个油田合同用工加两个或多个同一公司的社会化用工的1+2用工管理模式,由较为固定的油田合同用工担任管理层,由相对单一的劳务输出公司承担操作业务。1+2的用工管理模式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节约了人力资源,比传统用工平均单井综合用人数量降低了0.7人。随着1+2用工管理方式的推行,社会化员工也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007年,由于工作出色,54名社会化员工被推选到班站长等管理岗位,有1名还被评为油田公司先进个人。

  社会化员工流动性大,虽然他们在招工时进行了培训,但岗位实际操作技能普遍较差。一个偶然的机会,谢银伍路过旗五转井区元115井场,看见5个员工正围在一台抽油机前接受技术员的培训。谢银伍顿时来了精神,看到这个井场空地面积大,抽油机、卸油台、接转站设备一应俱全,马上想到可以依托现有的设备和流程对员工进行实际培训。很快,采油三厂第一个员工实训基地挂牌了。一年多时间举办了20期培训班,620名员工熟练掌握了井区标准操作技能。在采油三厂的标准化操作验收过程中,新寨作业区合格率达到95.6%,169人次一次性顺利通过压力容器操作考试,在采油三厂技能大赛中,新寨作业区夺得采油团体总分第一。

  谢银伍善于挖掘员工的亮点,每次作业区新分来员工,他都要逐个进行谈心。“只要是金子,我就要让他在新寨作业区这片天地中放光。”为此,他根据员工的特长成立了包括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文艺小分队、新天地乐队、书法创作协会等6个协会的文体俱乐部,并将之取名为“新天地文体俱乐部”。不论走在新寨作业区办公室、走廊还是员工驻地,到处可见员工自己创作的书法、绘画和手工艺作品。他以文化为载体,让家的温暖感染每一位员工,也让员工感受到被认可的快乐。张启兰是宁夏炼化公司转岗员工,喜欢书画创作的她和同事创作出了大批石油特色的书法、绘画、手工艺作品,成为井站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喜欢拍DV的窦红艳,吴一联井区能歌善舞的“快乐三宝”……一大批普普通通的员工在新寨这片“新天地”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在厂里举行的第五届篮球运动会中,新寨作业区男女篮球队摘金夺银。

  谢银伍用真情温暖着员工的心。新来的大学生王友花个子特别高,他专门安排为她量身订做了工服和床;除夕夜他冒着风雪提着蛋糕走进井站为当班的3名员工过生日;为了让31个小站、191个井组的800多名员工喝上纯净的饮用水,他历时3个月,跑遍所有井区,亲自联系厂家……在新寨作业区吴一联合站的墙壁上,悬挂着两朵耀眼的宝石花。这两朵宝石花的背后,还埋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2007年1月,王勇和张艳丽夫妻俩被调到刚成立的新寨作业区。前来报到的路上,两个人心里忐忑不安,生怕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不能分到一起。没想到,作业区安排他们一起到吴一联合站上班,小两口心里高兴极了,当得知是谢银伍查看了转岗人员的信息并叮嘱人事员一定把他们分到一起的“内幕”时,激动不已。他们买来彩线和五色糜子,用80米长的彩色丝线一针一针刺绣,用3008粒糜子一粒一粒粘贴制作成了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背景的两朵宝石花。

  同事印象:

  谢银伍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人。他探索创造的井站安全文化、多元化用工“1+2”等实用管理方法,有效提升了采油作业区整体管理水平。特别是井站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已在全厂推广,为采油厂加强安全管理、探索文化管理开辟了新路子,积累了经验。

——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厂长杨玉祥

  谢银伍作为班子的主心骨,充分尊重信任班子成员,有效授权,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善于发挥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解决了许多困扰生产经营和队伍建设的难题。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更多地感到的是责任和动力,更多的是学习与进步。

——新寨作业区党总支书记冯彦田 

  谢银伍经常给我们提思路、教方法、压担子,帮助指导建立了井区产量监控体系和生产预警管理体系,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我们对产量运行情况更加清楚了,再也不用为每天的产量问题犯难了。

——旗三转井区长王佑峰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