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要闻 » 石油观察 » 正文

世界经济能源格局形势分析与国际油价趋势展望

日期:2004-03-05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陈凤英

国际石油网

2004
03/05
10:5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世界经济 能源格局 形势分析 国际油价 趋势 展望

世界经济经历美国股市泡沫破灭、伊拉克战争等冲击后,开始缓步进入复苏期。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趋好,主要表现在:2003年经济增长好于上年,2004年将好于2003年;美国仍是
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日本经济形势转好,欧元区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总体向好,亚洲有望再次成为“增长极”。此外,世界贸易与投资恢复增长,活力渐显;股市与汇市调整加速,波动加剧;国际能源竞争激烈,油价稳中趋降。俄罗斯和中东能源市场加速开放,“能源商机”会使其引资能力增强。影响未来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主要是:俄罗斯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战略卖家;伊拉克石油生产正在恢复;西非、中亚等新产油地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关键词世界经济能源格局形势分析国际油价趋势展望(独家证券内参,365天资讯情报站……)

    世界经济经历美国股市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企业会计丑闻和伊拉克战争冲击后,开始摆脱衰退—萧条的收缩期,缓步进入复苏—繁荣的扩张期。市场信心渐渐恢复,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复苏步伐正在加快,形势渐趋明朗。

    一、经济增长:前低后高,形势趋好

    1.2003年经济增长好于去年,2004年将好于2003年

    世界经济经历2001年的温和衰退后,逐渐温和复苏,2002年全球产出增长3%。2003年初,速战速决的伊拉克战争并未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石油危机并未发生,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逐渐减弱,市场信心开始恢复,经济复苏开始力口快。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2002年9月预测为3.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1.8%和5%。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明显好于200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1%,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2.9%和5.6%。世界银行则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9%。由此可见,世界经济经过三年调整后,正在逐步恢复到潜在增长区间。

    支撑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

    (1)政策因素。主要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宽松,将刺激全球消费与投资复苏。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经济在受到诸多冲击后仍表现出“显著的灵活性”,这与放松监管、全球竞争和政府政策不无关系。

    (2)周期因素。本次衰退的周期复苏虽比前几次脆弱,但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投资在经历前几年的下降后,2003年均出现温和增长,公司利润开始改善,周期性复苏已经开始。

    (3)技术因素。信息、纳米及生物技术和医药科学的迅猛发展,将支撑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美国工业协会报告预测,未来数年全球半导体信息产业将强劲复苏,2003、2004两年半导体销售额将增长10.1%和16.8%,风险投资开始恢复增长。这预示着另一轮由创新驱动的增长周期正在来临。

    (4)消费因素。消费者从伊拉克战争后油价回落、各国央行利息走低、政府减税等措施中得到益处,由此刺激消费支出持续增长。

    2.美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美国经济2001年出现衰退(1—3季度GDP出现负增长,全年为0.3%),2002年缓慢复苏,GDP增长2.4%。受伊拉克战争影响,2003年上半年经济增势依然疲弱,第一、二季度分别增长1.4%和3.3%。然而,第三季度增势明显增强到7.2%,复苏步伐力口快。由此,IMF的最新报告将美国经济预测由4月份的2.2%调高到2.6%。不过,2003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可能超出IMF的预测,将达到2.8%~3%。IMF预测,2004年美国经济将增长3.9%。这表明,美国经济正在恢复到衰退前的增长水平。从商业周期分析,美国经济也已经具备复苏条件:

    (1)消极因素开始转化。2003年美国经济的复苏将由前两年的消费拉动(2001年个人消费增长2.5%,投资与出口则下降10.7%和5.4%),转向投资与消费共同牵引。2003年第二、三季度,企业投资增长7.3%和11.1%,其中,设备与软件投资增长8.3%和15.4%。

    (2)宽松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有和』于经济复苏。美联储13次降息,使利率保持在45年来的低点。布什政府三次减税,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个人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03年第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3,8%牙口6.6%。

    (3)周期因素将使经济回归增长轨道。非周期因素——“9·11”事件、会计丑闻或伊拉克战争加大了美国经济复苏的难度,但不是导致衰退的主要原因,美国经济的扩张周期已经开始。虽然经济中存在公司与居民债台高筑、政府财政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庞大等风险,但技术革新、创新意识、体制优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反恐红利”(第二季度国防支出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74个百分点),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2002年为4.8%,2003年第二季度高达6.8%),将推动经济增长(3%一3.5%)。IMF预测,未来五年(2003—2007年)美国经济将年均增长3%。

    3.日本经济形势转好,欧元区形势恶化

    日本经济已持续七个季度增长,2003年第一、二、三季度GDP年分别增长2.3%、3.9%和2.2%。2004年,日本经济增长将相对下调,IMF预测为1.4%。日官方公布的经济指标显示,日本经济曙光渐显。这主要表现在:通缩压力有所缓解;机械订单增加,工业生产形势好转;失业率开始下降,居民收入有所增长;美国和亚太地区等形势趋好,使日本经济的外部环境转好,股市强幅反弹,投资者信心恢复。然而,日元持续升值、银行坏帐居高不下、经济结构改革缓慢等,将继续制约日本经济的发展,短期内体制和结构等制约因素仍难消除,发展风险犹存。

    欧元区经济形势为全球最糟。第一、二季度欧元区12国GDP分别为零增长和负增长0.1%,第三季度为零增长。导致欧元区经济无法与世界经济同步复苏的根源是,《稳定与增长公约》严重制约各国政府采取更灵活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2003年,德、法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分别达到3.7%和3,6%,超出《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上限,但低于日、美的7.7%和4.6%。此外,欧元升值影响到欧元区各国的出口竞争力。IMF预测,2003年该地区GDP增长仅为0.5%(2002年为0.9%)。欧盟委员会预测,2003年欧元区经济只能增长0.4%。但从目前情况看,要实现上述目标也不容易,结果很可能在0.2%一0.4%之间。2004年,欧元区形势有望转好。IMF预测,该地区2004年经济将增长1.9%。

    4.发展中国家总体向好,亚洲有望再次成为“增长极”

    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整体奸于2002年,无论是拉美、非洲、中东,还是转型经济体,2003年经济增长率均高于上年。据IMF报告,上述四地2003年经济将分别增长1.1%、3.7%、5.1%和4.9%(上年分别为-0.1%、3.1%、4.8%和4.2%),2004年将分别增长3.6%、4.8%、4.60/0和4.7%。

    亚洲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受伊拉克战争和SARS影响,2003年亚洲、特别是东亚经济增长有所下降,但区内合作、市场开放、内需扩大、信息通讯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快于其他地区。IMF秋季报告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预测维持不变,为6.4%,与上年持平。近年来,中亚地区形势骄人。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中亚六国2003年GDP将平均增长7.5%(上年为7.3%),其中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将达9.5%(两国已持续5年高增长)。世界银行报告预测,21世纪前1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年增5.8%,其中东亚达6%,南亚为5.3%,为全球之最。中国购买力已占亚洲的50%,东亚出口增长的56%来自中国,中国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美国和日本经济复苏加快也有利于亚洲经济的发展。

    二、贸易与投资:恢复增长,活力渐显

    1.国际贸易全面恢复

    据WTO报告,2001年国际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分别下降4%和1.5%,为近30年来的最大跌幅(1975年和1982年国际贸易分别下跌2.2%和0.5%)。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使全球贸易再显活力。WTO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将增长3%以上(2002年为2.5%)。世界银行报告预测,2003年和2004年国际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分别达到4.6%和7.9%。IMF认为,未来5年(2003—2007年)国际贸易将年均增长6%,高出世界经济增长一倍的势头可能再现。

    2.国际资本流速缓慢复苏

    国际资本流向力口剧调整,投资结构力口速重组,力口速趋势开始显现。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l)下滑40.9%,为10年来的首次,也是30年来的最大跌幅,2002年再降21%。FDI大幅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是西方三大经济体——美、欧、日(占全球FDI流出的82%和流入的71%)经济同步放缓,尤其是流入美国的资本明显减缓(FDI从2000年的3010{乙美元和2001年的1240亿美元降到2002年的440亿美元);二是全球并购潮大幅回落。2001年和2002年跨国并购分别滑落48,1%和37.7%,直接导致FDI流速放缓。不过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署报告认为,“企业环境改善、地区整合、技术革新、工业整合、激烈的全球竞争、新兴市场蕴藏良机的趋势,均为FDI重新强劲扩张提供支撑”。2003、2004年全球FDI将增长12.8%和27.3%。未来FDI的走势将是:全球投资“选美”主流不会改变;俄罗斯和中东能源市场加速开放,“能源商机”会使其引资能力增强;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引资大户,但FDI增速有限,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投机性“热钱”流入增多须密切关注。

    三、股市与汇市:调整加速,波动加剧

    1.全球股市强劲上扬,长期趋势恐难维系

    伊拉克战争前,全球股市已持续三年熊市,市值缩水13万亿美元,平均跌幅达50%,为60年所罕见。2003年初,受伊拉克战争打压,全球股市全面下跌。然而,美对伊宣战消息一出,股市即刻止跌反弹。截止到2003年10月8日,西方发达国家股市从年初平均回升19.6%。美国三大股市——道指、纳指和标准普尔(上涨至9630.9点、1893.8点和1033.8点)均回复到上年6月的水平,比2003年初分别反弹15.5%、41.8%和17.5%。日本股市大幅上扬22.9%,欧元区反弹5%(如按美元计算,则反弹18.3%)。迄今全球股市反弹程度已接近海湾战争爆发的1991年(当年股市反弹20%)。发达国家股市平均上涨20%,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平均上升40%。然而,股市反弹似有过强之虞。因为伊拉克战争虽已结束,但问题并未解决,且恐怖行为日益全球化,地缘政治风险不能排除。因此,未来全球股市行情将回归经济基本面,震荡与调整仍难避免。

    2.政策因素驱使美元贬值,未来走势取决于经济基本面

    2002年,美元对主要货币的贸易加权率贬值14%。2003年受伊拉克战争和美国政府重新诠释“强势美元”政策等影响,美元兑欧元、英镑和日元等主要货币持续走贬。据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到10月8日,美元兑上述三种货币比一年前分别下跌16%、6.3%%和10.5%。这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经常项目和财政“双赤字”居高不下有关系。但深层原因是,布什政府想借美元贬值提振制造业,促进出口,拉动经济复苏,为其选举拉票。估计,美元可能还会走低一段时间,但贬值趋势不致失控,货币危机也不会爆发,因为美元走势最终将回归美国经济基本面。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比较,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好于欧、日。此外,从中长期分析,美国政府不会放弃“强势美元”政策,毕竟强势美元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欧元在回归实际价值(与美元持平)后可望基本走稳。

    值得关注的是,欧元地位趋于稳固,人民币升值压力趋增。欧元已被国际金融市场接纳,其影响力将随之扩大。中国经济即使在伊拉克战争特别是SARS冲击下也没有改变快速增长态势,出口持续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对人民币需求不断增加,这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四、国际能源:竞争激烈,油价稳中趋降

    1.全球能源格局加速调整,竞争白热化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最大影响在能源领域,全球能源格局因此加速洗牌。特点是:

    (1)美国霸主地位基本确立。美国借反恐战争已经占领阿富汗,并“顺便”立足中亚,其控制里海油气资源之目标因此实现。伊拉克战争则使美国支配中东石油的愿望成为事实。中东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的65%,其中伊拉克占10.5%,加上未探明储量,估计其石油储量在2000亿桶以上。如果美国再顺势解决伊朗问题,中东油气资源的控制权将全部落入美国之手。此前,在北美,美国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独霸了加拿大、墨西哥的油气资源。在西非,美国频频发动外交攻势,并谋划从欧洲调兵进驻几内亚湾,以保“后备油库”之安全。

    (2)全球能源争夺愈演愈烈。

    近两年,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各大国和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油气争夺战此起彼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油气管道争夺成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输油管比拥有油气资源更重要。美国力主开通巴库一杰伊汉、土库曼斯坦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油气管道,来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对里海油气开发的影响力;日本不择手段与我争夺远东输油管道,旨在遏制“中国势力”、争夺亚太油气主导权。其次,油气资源争夺激烈。近几年,世界顶尖跨国石油公司几乎已全部拥入中亚,争夺里海的油气资源。在西非,目前它们正忙着瓜分几内亚湾的石油资源。在中东,它们又虎视眈眈地瞄准伊拉克油田的重建。第三,市场争夺残酷。俄罗斯一环里海石油圈崛起、几内亚湾新油田开发、伊拉克重返国际石油市场,打破了原有油气市场格局,引发欧佩克内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对市场的激烈争夺,俄罗斯成为争夺中心。

    2.供求平衡使油价稳中趋降

    伊拉克战争的顺利结束,基本消除了市场的恐慌心理,石油价格开始从高位下调。但因各国石油库存低,伊拉克石油业恢复低于预期,恐怖分子又不断滋事,一些产油国局势不稳,致使国际油价未能像上次海湾战争后那样大幅下调。据IMF估计,2003年石油价格将高于2002年的25美元/桶,达28.5美元八甬,2004年将回落到25.5美元/桶。但世界银行认为,2004年油价将跌至22美元/桶。油价未来走势主要取决于全球供求关系。据欧佩克统计,2003年第二季度,全球石油需求为7590万桶/日,产量则达7820万桶/日。这表明,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充足,供大于求格局仍能保持。影响未来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主要是:俄罗斯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战略卖家。俄原油储量居全球第七位,但近年来开采量跃居全球第二位,2002年原油产量达3.8亿吨,其中44.7%用于出口,2003年的产量将增至4.15亿一4.2亿吨。伊拉克石油生产正在恢复,2004年可望从2003年的100万桶/日增加到280万桶/日,且潜力较大。此外,西非、中亚等新产油地增产潜力也很大。

    五、2003年世界经济形势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

    1.布什政府的外交单边主义正在向经济领域延伸,强权经济盛行

    布什政府不顾法、德、俄等联合反对,一意孤行出兵伊拉克,其外交、军事单边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经济单边主义色彩也很浓。伊拉克战争后,布什将“拼经济”视作保其连任总统的“法宝”,并以拓展国际市场作为主要手段。在国内经济与政治利益驱动下,布什政府会不时出台强权经济措施,贸易单边主义将贯穿于对外经济关系中。

    2.反恐战争扩大化使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威胁世界经济增长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旷日持久的反恐行动,使世界经济中地缘政治风险加大。这是因为:首先,战争阴影迫使相关国家增加军费,新的军备竞赛已在我国周边地区展开。其次,美将反恐重点锁定在中东、东南亚,全球油气争夺日趋激烈。我国须密切关注其在全球反恐目标下的能源战略布局。第三,反洗钱措施加强,抑制全球资金流动,减缓国际贸易,增加交易成本。专家估计,自“9·11”以来,世界性商业财产与负债保险费平均增加30%,安全措施将使国际贸易成本上升1%一2%。

    3.全球经济增长态势与格局演进于我相对有利

    从增长态势看,在发达国家中,欧、日对美依赖甚深,国内需求不足,结构性问题较多,未来发展起色不会太大;政治、经济风险交加使美国经济很难回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那样的荣景。在新兴市场中,亚洲与转型经济体优势明显,一条新增长带正在中、印、俄之间形成。从格局演进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不会动摇,全球经济格局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但在实力消长中,美国“一枝独秀”态势将被打破(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占全球产出的比重上升6%,欧、日则分别下降6.4%和0.33%),持久反恐及高额安全费用可能拖累美国经济。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韩国等的地位将上升(20世纪90年代,中国GDP占全球产出的比重上升1.76%,如果考虑到人民币汇率下调因素,实际上升超过3%)。

    4.中美外交合作领域因反恐而拓宽,经贸摩擦则随合作深化而凸显

    “9·11”事件改变着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战略》将恐怖主义作为头号敌人,将我国由“竞争对手”提升为“合作对象”。但在经贸领域,我国经济规模越大,国际化程度越高,与美国经贸合作越深,产生摩擦的可能性就越大。最近,美国抛出“人民币升值论”、“中国贸易威胁论”等等,表明在其大选年中,布什总统将拿中国开刀,以赢取选票。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