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首个国际商品交易日,国际原油价格迎来去年11月17日以来最低的收盘价,1月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再跌2.67美元,至每桶55.65美元,跌幅深达9%左右;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今年头3个交易日的跌幅也约为9.5%。
去年,中国的石油巨头们已经经受了一轮国内成品油价为何就高不就低的考问,如今再次面临同样的质询。此次质问时间将会延续很长,因为据国际机构预测,国际油价将在2007年进入下降周期,原油价格可能会跌到每桶40美元左右。去年国际油价下跌之际,就有分析一一点出美国石油储备充足、世界石油产量供应饱和等因素。
国际石油商品市场如果真进入下降周期,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又将得到一个难逢的改革机会,有关部门再无借口延宕价格改革。去年年末,发改委新定价雏型一度成为热议话题,热议的中心在于原油成本加适当利润法进行定价是否合理。此议迄今未见下文,我们看到的却是,财政部雷厉风行对中石化50亿元的炼油亏损补贴。
近日,一些政府价格决策部门专家老调重弹,提出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仍存在不小差距,认为国际油价短期涨跌不会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而为中石油鸣不平。凑巧的是,两大石油巨头的掌门人近日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双方配合颇为默契。看来,一些政府决策部门的研究人员不是站在独立的立场上,似乎更像石油巨头的雇员。
幸亏市场不会说谎,企业的趋利行为使商业逻辑有可能在市场的表现方式上实现自洽。
2005年夏季,国内部分地区出现“油荒”,据称中石化下属国际贸易公司反倒在国际市场上抛售了数百万吨原油。可见,当时确实存在国内外油价的倒挂,石油巨头不顾千夫所指,在国内低吸国外高抛获取巨额利润。
目前正当国际油价大跌之际,在元旦前夕举行的“广州反走私综合治理25周年”会议上,广州市打私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治臻透露,广州今年缉获的走私红油(在柴油中添加红色素)船将达到约100艘,且该市的成品油走私活动又有反弹、回潮趋势。据悉,来自中国香港的走私红油到岸价格比国内的批发价低近500元/吨,价差造成中国企业对违法走私行为趋之若鹜。走私是违法活动,但红油从香港到内地的走私行动活画出市场价格的真实走向,是对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畸高的最好论证。正因为国内油价或者垄断巨头供应给民企的油价偏高,才导致市场自行以灰色规则组织起来,甘冒极大的风险损有余以补不足,达到油品价格境内外的均衡。
在获得价格垄断、成本软约束、国家补贴等种种好处后,石化企业还将以资源产品的环保成本为理由,得到另一个涨价许可。日前,发改委表示拟将环保治理成本纳入能源价格,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环境治理、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将会计入石油、天然气、水、电、煤炭和土地等产品的定价中。也就是说,决策者明确将由消费者承担本应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污染与治理成本,在企业成本都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与纳税人的利益遭到二次剥夺。
另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1月底,中国社会批发企业占国内成品油批发企业总数的33.4%,社会加油站占国内加油站总数的56.3%。但目前中国的中小石油企业主要集中在销售领域,因为缺乏油源被卡住了命运的咽喉,石油巨头对内只要垄断油源就等于拥有可与央行媲美的硬通货,等于占有了我国的黑色黄金;而在境外,由于缺乏商品市场的训练与议价能力,石油巨头同样实行地毯式的油源搜寻政策,以对资源的占据替代资源的定价。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月5日称,2006年中央企业年利润达到7200亿元人民币,向国家上缴的税金可达7000亿元。石油巨头仍是贡献者中的巨无霸。从某种程度上说,将自身利益与国家经济命运捆绑使这些垄断企业价格倒逼法越来越成功,从炼油亏损而成品油价格倒挂,从定价权、成本转嫁到大笔补贴,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