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10月26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30元和220元,折合每升约涨0.17元和0.19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据发改委介绍,9月底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快速攀升至每桶80美元以上,涨幅超过了4%,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家决定适当上调汽、柴油价格。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汽、柴油涨价的新闻铺天盖地传来,人们在讨论涨价幅度是否公正合理之时,亦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质疑:调价幅度不合理?
据发改委介绍,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颁布后,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上实现了按机制正常运行。2009年4月份以来,国家统筹考虑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成品油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对调价幅度进行了适当调控。此次国家在安排成品油价格时,继续对价格水平进行了调控,调后成品油价格对应的原油价格仍低于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水平。同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调价已将人民币升值的因素纳入考虑,“如果没有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这次提价幅度还要高些。”
尽管如此, 一些市场机构们还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易贸资讯分析师廖凯舜表示:“汽、柴油分别上调230元每吨和220元每吨,相当于涨幅在4%-5%之间,但考虑到近期加息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我们认为上调幅度还是比较高的。”
廖凯舜称,据以往的调价情况,每当三地原油变化幅度在4%-5%之间,发改委调价幅度一般是在200-250元/吨,这也跟这次调价幅度吻合。如考虑到人民币近月以来上涨约3%的幅度,此次预期价格调整幅度应在130-150元/吨,这与发改委实际调整价格有一定偏差。
“偏差的出现可能与测算方式有关,发改委有自己的价格测算公式,其在计算成品油价格时采用的汇率是国际市场原油采价期内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基准汇率的平均值,总的来说这次价格调整的幅度是相对合理的。” 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告诉本报记者。业内其他专家也纷纷向本报记者表示,此次调价相关部门并没有“信口开河”,其上调幅度基本符合中国国情。
除了汇率问题外,网络上亦出现了大量对油价“跟涨不跟跌”的质疑,网友“微风”说道:“成品油涨价总是如期而至,降价却是千呼万唤。”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研究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表示,“跟涨不跟跌”是一个理解误区,调价的原因是多方的,既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还要考虑到国内市场的平稳,保障供应,避免市场出现大波动。“从以往调价来看,是有必要调,但不是一定调。”
油荒:都是定价机制惹的祸?
据了解,自从10月中旬以来,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高涨和柴油资源趋紧,成品油市场对国家发改委调价的预期日益强烈,许多能源研究机构也依据国际油价变化推测油价即将上涨。据东方油气网测算,截至10月22日,三地原油移动平均值为80.302美元,比5月31日前22日移动平均价上涨4.75%,成品油调价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介于此,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上汽、柴油一路走俏,华东、华南等地区出现了供应偏紧的“油荒”苗头。多地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龙,车主对于这种排队却又不一定能买到柴油的情况苦不堪言,但也无可奈何。
在这种情况下,众业内经销商开始对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持积极期盼的态度。“期望涨价后,柴油脱销问题不再那么严重。”一经销商对本报记者表示。卓创资讯分析师陈晴告诉本报记者,主营单位在调价预期下,对手中资源严格限量控销,下游经营单位进购困难,不少民营油站只能专门销售汽油。因此,市场业者纷纷盼调,以期调价后,柴油资源能有所缓解。
“发改委此次调价带有消除目前初显的柴油‘油荒’的目的,当前市场的资源分布依旧是中石油资源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中石化也对全国大部分地区采取继续控销停批的销售策略。若下月中石油资源能正常恢复调拨,石化资源也将步步放开,届时市场躁动的情绪有望逐步平复,‘油荒’的潜在风险将被化解”,陈晴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另一方面来看,此次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将无疑提升两大炼油企业的毛利,从而会带动两大炼油企业的开工率上涨,这也对下月市场资源缓解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对于“油荒”问题,专家们都认为其最终的矛盾源头在于定价机制本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本报记者:“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过长是引发投机行为的重要原因,欲最大程度减少投机,就要缩短成品油调价的周期、加大调整的频率。当油价变动越来越频繁后,预测调价将越来越不容易,囤油成本也会增加,这对于抑制投机是很有效的。”
至于怎样调整成品油周期和幅度,专家们对此意见不一。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可以考虑将原来的22天缩短至14天左右,同时,考虑将调整幅度降低至3%,让市场更为灵敏地反映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的变动趋势。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将成品油价格变为一周一调,取消根据国际原油市场4%变动频率调整国内油价的限制,改为根据国际油价涨跌调整。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过长等问题,发改委已进行研究和评估,并力争今年年内出台相关修改方案。“虽然发改委没有给出调价周期时长的确切答案,但周期缩短肯定是定价机制改革的大趋势。”董秀成说。
机制改革:定价权与市场化之辩
自《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施行以来,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经历了6次上调、4次下调,其中汽油共上调了1610元/吨,柴油共上调了1490元/吨。业内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还是利大于弊的,但弊端也确实存在。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与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相比明显滞后,也使得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初衷大打折扣。由此,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调整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期望中,定价权与市场化问题备受瞩目。
此前,市场上传出了两种关于定价权的方案:一是让油企自主定价,国家监督;二是有关部门委托第三方每次公布调价标准和计算公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表示,让企业自己定价、国家通过税收来缓解社会矛盾不失为一种改革思路。周大地认为企业自行定价之后油价可能会比现在稍高或差不多,且由其他国家经验来看,因为寡头竞争而油价疯长的情况不一定会出现。董秀成则是对本报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让油企自己定价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委托第三方每次公布调价标准和计算公式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两种方案均未得到发改委证实。
至于定价机制改革的方向,专家们都表示市场化的大方向是一定的。董秀成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中国成品油定价是处于计划定价与市场定价的中间阶段,总体是向市场化靠拢的。但短期内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格局难以打破,完全市场化的条件还不具备。”卓创分析师刘峰对本报记者表示,一段时间内国内成品油市场还将是有调控的与市场接轨,“发改委减少了市场的干预之后,部分集团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市场霸主地位通过联合推价、锁价、稳价等形式控制国内油品价格。目前国内70%以上的市场资源仍旧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手中,发改委一旦放开或者减少干预,市场发展的合理性将如何?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