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能源咨询公司日前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份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投资高达246亿美元,在全球此类交易中所占的比例高达到20%,与两年前相比激增近五倍。该公司分析认为,鉴于2007至2008年的原油价格上涨造成了巨大打击,并预测价格上涨还将长期持续,中资企业对确保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权益态度变得更加积极。(12月3日中国经济网)
金融危机是中资企业在海外实施战略并购的难得机遇,频繁海外并购不仅仅是一本经济账,同时也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更重要的是,只有从上游掌握更多的能源,才能抵御国际能源价格的快速波动,从而稳定国内能源价格。尤其是在中国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一,且一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海外并购无疑是最佳选项。据中国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565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首位。
近期,中资企业海外石油资产并购案呈现一些新特点,由过去集中在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石油企业,而中资企业与发达国家已达成的收购协议中,有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以及加拿大油砂项目等。的确,发达国家资产更好,经济相对稳定,法律规程也比较健全,过去他们设置种种障碍,不愿意出售给中资企业。而金融危机发生后,他们出于自保,愿意出售给中资企业。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海油10月11日宣布,以10.8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位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一个名为鹰滩的页岩油气项目1/3权益。这是中国石化企业首次对美国陆上能源资源进行大规模投资。中海油在经历了2005年美国尤尼科公司收购铩羽而归的事件后,终于在美国本土取得了油气项目。
那么,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高增长为何让人忧虑呢?因为在看起来很美的数据背后,其实存在不少问题。假如说此前对中资企业投资海外,政府部门的重心应是激发他们的投资热情的话,那么,时至今日,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动物血气”已经充分激发,政府部门已无需担心企业过分谨小慎微而贻误海外扩张之良机,而应越来越多地关注过度激进和考虑不周的海外投资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题中之义是,中资企业在完善海外并购的政治性风险应对体系时,最重要的是通过事前的主动安排,来降低遭遇政治性风险的概率,其次才是在遭遇政治性风险之后,通过施加补偿、帮助企业索赔之类事后措施来化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中资企业应对海外收购的政治性风险。
进一步推断,中资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战略中,除了不差钱,还差什么呢?答案是,其一,差的是未雨绸缪,并购前期的各种预案谋划。在并购前,大多数企业往往没有对东道国的法律、市场、环保、风土人情、市场环境以及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做足可行性研究和调查,就开始仓促实施并购,结果导致并购失败。
其二,差的是对东道国家游戏规则的熟知。每个国家制度安排千差万别,惟有熟悉东道主国家的游戏规则,才能从容并购。例如,2009年2月,中铝公司拟出资100亿美元并购澳大利亚力拓集团部分股权,将在力拓的持股比例由9%增至14.9%,但因政治性因素,使这起海外并购以失败告终。
通过对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往往缺乏明确战略,在并购时存在一时冲动的因素,没有针对东道国的法律、市场、环保等方面做足可行性研究和尽职调查,而这一点往往导致最终的并购失败。此外,中资企业在并购后的文化、人才整合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也相对薄弱。由于并购前期战略不明确、期间准备不充分,后期整合经验欠缺,往往造成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
应该看到,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是一个大趋势,跨国并购更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趋势。这不仅是为了提高中资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同时也是为了能够使中资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不过,对于海外并购活动,每个时候都是有利有弊,特别是经济低迷时更是“双刃剑”,这个时候整合的成本低,但中资企业资源的整合力度会不足,因为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底部,什么时候可以有信心,这与股市上的操作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