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金陵石化宽阔的0号路上,一群年轻人打扫着路面,路边的团旗迎风猎猎。这是金陵石化开展的学雷锋义务劳动活动。这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长年不断,就像当天一样,天天陪伴在金陵石化人身边。
善修家电的“杨师傅”
3月1日,星期天,7:30,金陵石化樱驼花园社区中心广场上,已经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居民们纷纷前来“赶集”,那是社区为民服务的“集市”。
“看到社区通告,今天有便民服务,一大早我就赶过来。” 张大爷手拿电水壶,与邻居说,“我是冲着炼油厂的杨师傅来的。”
杨师傅——杨适,炼油二部操作工,以他名字命名的“杨师傅服务队”,如今在南京市、江苏省、集团公司小有名气。2014年,他获得了南京市“十佳文明职工”称号,并跻身第一届“感动石化”人物候选人行列。
这时,杨师傅工作台前已经排了10多个人,有的捧着电饭煲,有的拿来了老式收音机,有的提着电风扇……杨师傅带着老花镜,仔细地拆卸手中的卡式录音机,几个小徒弟正专注地看着、学着,帮着测试刚刚修好的电器。
杨师傅的学雷锋,不仅仅是30多年的志愿者广场便民服务,主要还是一直利用倒班休息时间为职工群众免费修理,而且小家电的零配件也是自掏腰包。为了方便居民联系修理,去年杨师傅专门设立了固定的修理地点,居民可以随时送修了。
11:30,还有5位居民在等待,看着其他摊位都在收拾东西,他们都有些不安起来。杨师傅笑着说:“放心,把你们的东西都修好了我们才会走!”其实,一时不能修好的,他已经收好带回去修了。
上门服务的“高师傅”
同样是3月1日上午,金陵石化炼油社区,金陵石化青年志愿者15个工作台一字排开,集中的为民服务活动,吸引数百居民来到广场寻求帮助。
高马宁,炼油一部操作工,他的摊位前挤满了居民。他的一技之长---焊补锅盆,经过金陵石化人口口相传,已经成为职工们热拥的“品牌”了。20多年来,他应职工和居民要求,上门修补的各种锅盆上万个。
一个上午,高马宁的服务几乎一分钟都没停,一口气补了15个锅。中午时分,大伙正在收拾工具,70多岁的张奶奶急匆匆走过来,“小伙子,还能等一会?我家里两个茶缸要补一下。”
“没事的。”老高帮她抽了个板凳,接着说,“这样吧,不要你跑了,我去你家帮你修吧。”
老高带上徒弟祖文柱跟着张奶奶一起回家,她拿出了一个白色搪瓷缸和一个黄色搪瓷盆,看上去都已经有年代了,但仍然铮亮如新。“还是我们结婚时买的,一直舍不得丢掉,但找不到会修的人了。”老奶奶有点动情地说。老高小心翼翼地将漏点旁的杂质刮去,用酒精擦拭干净,又用细砂纸打磨好,再轻轻点焊,小祖在一旁打着下手,两个物件不一会就补好了。
“先不要装水,过十来分钟才可以试一试。”快下午1点了,高师傅修好了,还要再叮嘱。老奶奶笑呵呵的,连声感谢。
随行的祖文柱是2011年入职的大学生,跟着老高学习快要失传的修理技术。他说:“我们服务的基本上都是老人,所以利用轮休上门服务,可以减少居民们的麻烦。”
替徒尽孝的“张师傅”
“老妈,我是张伟。”还是3月1日,随着门铃声,一位白发老大妈开了门:“好,儿子来了!”
其实张伟并不是老大妈的儿子,而是她儿子的师傅,人称“张师傅”。这是怎么回事呢?
1993年6月30日,当时的炼油厂014车间正在开工,氢气罐突然发生爆炸,张伟的徒弟、进厂未满三年的葛传彪遇难。
葛传彪是张伟的第一个徒弟,他聪明勤快,深得张伟的喜爱。听到噩耗后,他匆忙赶到葛传彪家中。儿子的离世,对两位老人来说是晴天霹雳,一瞬间,张伟感觉两位老人苍老了许多。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张伟知道不论怎样安慰,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多抽出点时间陪陪老人,以慰藉老人的丧子之痛和徒弟的在天之灵。
从那以后,去看望老人成了张伟生活的一部分。每年的6月30日,张伟都一次不落地来到老人身边,陪老人说说话,一起给徒弟扫墓;每年的春节、中秋等合家团圆的节日,张伟也会拎着营养品到家看望。
老人经常念叨:“这几天儿子要来了。”周围的邻居也习惯了张伟的“出现”,每次过来,邻居们都亲切地跟张伟打招呼:“张师傅来了!”
今天是休息天,这不,张伟又过来陪陪老人唠嗑。每次老人都提前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但他很少留下来吃饭,只是陪老人说说话。张伟说:“老人确实不容易,看了我就放心了。”
老人们经常需要治病,只要有空他会陪老人去医院,而且每次都会塞给老人一些钱。平时,他经常跟老人打电话,嘘寒问暖。下白班后,经常到老人家里看看,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老人想他了,一个电话他就赶到老人的面前。
2012年初,葛传彪的父亲因中风住院了。除了上班时间外,张伟一直守在老人身边,陪老人说话,给老人喂饭,帮老人擦洗身子,儿子该做的事情他一样也没落下。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和临床的病人都夸两位老人生了一个孝顺的“儿子”。
20多年一路走来,张伟无形间融入了这个家庭,成为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儿子”。
老人逢人就念叨:“张伟是个好孩子,多么孝顺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