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31日,西北石油局采油三厂已完成原油产量138.51万吨,圆满完成全年原油产量任务,油田自然递减率由去年的24.1%降低到14.2%。
“塔河油田
油藏呈缝洞型特征,犹如一颗颗散落在地下的黑色珍珠。我们通过高压注水、定向酸化、侧钻打破缝洞油藏间的壁垒,串起一颗颗黑色珍珠,整体潜能得以爆发。”该厂厂长任文博说。
打造注水升级版:从低压低量到高压大排量
“每颗黑珍珠之间的壁垒并不是坚不可摧。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这样一条规律:井筒与远端储集体在100米以内,就可以通过高压注水打破,实现连通。”总地质师刘培亮说。
基于这种认识,该厂注水设计方案全面升级,由原来的单点低压低量注水向整体高压注水大排量注水转变。
该厂根据油藏高压注水需要,建起了覆盖全厂的高压注水网络。仅托甫台区块就先后建起了5座注水增压站,铺设高压注水管线48条,满足了高压规模注水需要。
托甫台区块缝洞型特征明显,共有油井192口,由于注水失效井逐步增多自然递减率居高不下。今年,通过技术攻关,对6个单元实施高压规模注水,日产油水平提升29吨,自然递减率较去年同期下降7.4%,。
“当然,油藏实现连通后也带来了新矛盾,注水时出现了此消彼长的问题,我们通过平衡调整进行化解。”刘培亮介绍,今年该厂通过综合调整,量化设计,优化压差,平衡注水81井次,累计增油8.1万吨。
提升酸化穿透力:从粗放型到定向突破
“一些储集体之间,原来就有天然的裂缝相连。但在钻井时,被泥浆污染堵塞,井筒与远端储集体之间被分割。我们利用定向酸化这一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开发研究所所长程洪说。
所谓定向酸化就是改变以往笼统酸化的传统做法,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刻画出地质模型,实现储集体结构可视化,找准酸化突破点和发力点,实现精准酸化。
“TH10432井通过定向酸化沟通远端储集体恢复产量,日产原油35吨,新增动用储量3.6万吨。”12月10日,塔河油区TH10432井场,地质技术员郭强一边细心擦拭着井口设备,一边自豪地说。
1至11月份,该厂定向酸化选井18井次,实施11井次,有效率76.9%,累计增油3.04万吨。
提高侧钻穿透力:从短距离到中长段
5月30日,停产井TP154井通过侧钻实现华丽转身,日产原油59吨,截至目前,已累产原油9595吨。
“对离井筒超过100米以上的远端储集体,在高压注水失效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侧钻的方法打破储集体间的壁垒。”该厂副总地质师任爱军说,“TP154井前期原生产储集体能量萎缩,逐步停产。我们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对井筒周边进行立体分析后,发现在垂深6200米处,离井筒130米左右,有一个新的储集体未动用。随后部署落实侧钻方案,取得了高产。”
为提高侧钻技术水平,该厂与相关科研单位联合攻关,使侧钻平移距离不断延伸,满足了远端储集体挖潜需要。
TP124井连续生产6年后供液不足,通过侧钻打通了一间房组的另一远端储集体,日产量恢复到25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