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永磁复合电机直驱式抽油机气压刹车系统,它主要针对当前数字化设备故障而进行了技术革新”……5月25日上午,采油三厂生产会议室里,今年第一季度基层申报的47项群众性创新成果正在接受厂职工代表们的“检阅”。
“虽然这些都是‘小项目’,但汇聚起来就是一股不小的‘清流’。这股清流一旦融入生产经营,就将引发全员提质增效的‘群雁效应’。”该厂群众工作办公室主任崔衍领解释说。
为有效应对“寒冬期”,这个厂本着“创新人人可为,创效事事可做”工作理念,通过采取典型引路、难题攻关、人才培养等多种手段,将员工的思想引导到提质增效上来,形成“人人讲创新、个个搞发明”的局面。据统计,自2015年初以来,该厂已完成群众性创新创效“草根项目”145项,创效逾千万元。
明星引来“群蜂效应”
“设备来压低,请检查流程和压力!”4月15日上午,该厂卫12号计量站职工翟来军听到院子中传来增注泵语音提示装置报警声音后,主动对增注设备进行停泵检查。15分钟后,注水设备恢复正常运转。
“这是我们在‘闫君丽创新工作室’的帮助下研制成功的一个新项目,今年还获得厂创新创效成果一等奖。”据发明人沙宇武说,起初,他与李军涛等人只想着研发一种增注泵报警装置,可是,与“闫君丽创新工作室”的人员交流后,发现可以利用语音模块增设一种语音提示功能,最终研制出“高压增注泵语音提示装置”。
为发挥劳模辐射效应,该厂先后在文明寨、卫城、马寨油区成立了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并吸纳周边技术骨干积极参与,一方面指导基层职工如何选题立项、研发推广,一方面加大成果转化,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目前,该厂已成立创新工作室3个,成员由过去的10余人增加到30余人,创新成果由以前每年8项增至每年40余项,形成了“群蜂效应”。
“草根项目”也有大作为
“以前,我们主要在科研攻关上下功夫,结果导致许多细小问题无法解决,从而影响了生产时率和效益。”该厂技术管理科负责人夏鲁说,经过一番深入思考后,厂里积极转变观念,本着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工作思路,对科研系统立不了项目但又亟待解决的生产小问题通过“五小”成果进行技术革新,最终实现了小项目创造大效益。
“柔性管牵引装置”就是该厂职工自行研制的一件“以小见大”创新创效装置。据该装置的发明人王国檩说,当前
油田许多单位为节约成本,将过去习惯用的钢结构油管线更换为廉价柔性复合管。这种管线一是柔软性高,二是耐酸碱性强,不易腐蚀,三是节约成本。
该厂先后有“高压增注泵柱塞盘根扳手的改进”“水井管除垢内刀杆钢丝刷组件研制应用”等“草根项目”得到转化应用,累计创效1500万元。
人才培育激发创新活力
人才因素是决定企业发展成败的根本因素。崔秋海是该厂采油管理一区的一名高级技师。“以前,我总以为成为采油系统高级技师就算熬到头了,可参加厂里组织的‘能工巧匠大演讲’‘青工绝活绝技大比拼’及‘油田技师组团下基层’等活动后,我深感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提高自身技能,还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这样工作才更有意义。”崔秋海说。
为发挥人才优势,该厂每年在开展岗位特色培训的同时,积极通过“传帮带”“育苗子、压担子、引路子、给荣誉”等形式,一方面传授创新经验和技巧,一方面积极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为全厂输送各式人才拓展了空间。其中,刘富强等人研制的“污油清洗装置研制与应用”设备,不仅解决了污油回收过程中的复杂环节,还大量节约了用车台班,每年可节省费用20余万元。丁海峰等人研制的“多功能取断压杠螺丝装置的研制与应用”设备,不仅解决了抽油机压杠螺丝断裂后不容易取出的问题,还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生产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