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乙醇汽油龙头企业之一的丰原生化( 11.18,-0.12,-1.06%)显然已经感觉到了阵阵逼人的寒气:不久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前几年还为众多商家追捧、为各级政府支持的乙醇汽油为何遭遇“休克”? 大力推广乙醇汽油究竟是未雨绸缪还是盲目投资?玉米炼油被发改委紧急叫停背后,政企各自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苦衷?
“与民争粮”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每年的12月份,安徽省蚌埠市绵延数公里的丰原大道总是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四面八方涌来的卖粮车队。这些车队在丰原大道上一字排开,从丰原集团的仓库大门口延伸向远方,场面蔚为壮观。那正是玉米收购的黄金季节,也是丰原集团最忙碌的集中收购期。
安徽丰原集团是首批四家国家级燃料乙醇产业试点基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乙醇汽油产量最高的生产企业,年产乙醇汽油高达44万吨,占四家定点企业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强。在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原料的乙醇汽油行业,丰原集团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耗粮大户”。按照玉米平均亩产850公斤,每3.3吨玉米产出1吨燃料乙醇折算,丰原集团每年需要消耗的玉米达145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03%。这令粮食需要进口的中国十分不安。
有趣的是,当初中国政企联手推广乙醇汽油,出发点之一却是为了消化掉每年多余的粮食。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自1996年起,我国粮食连年丰收。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123亿公斤的峰值,1999年为5080亿公斤。缺米少面的日子难捱,米面多了也让人头疼。为了稳定农民和农业,国家斥400亿元巨资建库存粮,每年拿出100多亿元补贴,财政压力可想而知。于是,在国际原油价格逐步攀升、国内石油资源吃紧之时,政府开始考虑用陈粮加工乙醇添加到汽油中给车辆提供动力。
2002年,国家批准了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和安徽丰原生化公司四家为首批国家级燃料乙醇产业试点基地。这样做既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又消化了陈粮,一举两得。
但时过境迁。没料到的是,我国粮食丰产形势发生逆转。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锐减至4620亿公斤,此后一直在4500亿公斤上下徘徊。
粮食产量下跌的同时,中国的乙醇汽油行业却发展得如火如荼。200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制定颁布了《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由此相关工作全面启动。涉及试点工作的9个省(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个为全省,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个为省内部分地区)认真贯彻执行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方针政策,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本地区试点工作。
除此之外,国家还给予吉林燃料乙醇、河南天冠集团、安徽丰原生化和黑龙江华润酒精四家指定变性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免征5%消费税、增值税先征后返、享受陈化粮补贴、补贴额按规定比例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等优惠政策。
政企合力之下,我国迅速成为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
2006年的汽油消费量约为4600万吨,按照年平均增长率6%计算,2010年汽油消费量将达到5800万吨。如果按10%的燃料乙醇添加汽油计算,目前折合全国需求燃料乙醇为460万吨,2010年会达到580万吨,这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哪些影响呢?
按照10%燃料乙醇替代计算,580万吨燃料乙醇需消耗玉米1914万吨。中国玉米年产量按照1.4亿吨计算,燃料乙醇用玉米将占玉米总产量的13.7%。1914万吨玉米折合占用耕地2250万亩,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25%。
在供应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一些乙醇生产企业除了以较低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存粮外,不得不通过在境外建立粮食基地以解决原料供应问题。如设计乙醇产能30多万吨的河南天冠,已在老挝建立一个面积约20万亩的木薯种植基地。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科研处的一位专家说,他们之前做研究时就曾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粮食是国家的重要物资,用粮食去大批量生产乙醇不妥。而国内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在350万吨左右,将由玉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成本之痛:企业累,政府亏
2006年12月7日晚,在丰原集团办公大楼六楼会议室,中粮集团、丰原方面的高层领导齐聚一堂。中粮总经理刘福春和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分别代表双方在收购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中粮以每股5元的价格从丰原集团手中受让丰原生化2亿股国有法人股(占丰原生化总股份的20.7%),收购总价10亿元。
丰原集团卖掉公司,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定,燃料乙醇企业负债率达到80%,将不予批准燃料乙醇的生产。而截至2006年6月末,丰原生化资产负债率已经突破70%,眼看就遭遇政策“天花板”,降低负债率成当务之急。此时,公司二期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已经被批准,工程用地也已经划拨到位。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银行贷款困难的情况下,丰原生化决定启动二级市场再融资。
2006年5月15日,丰原生化董事会通过议案:公司将向除境外战略投资者之外的基金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特定投资机构非公开发行2亿股新股。定向增发的价格,根据“不低于5月16日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算术平均值的102%”确定。当时丰原生化的股价在6元附近波动,经计算其增发价格为5.11元。按照一般程序,丰原生化最快在当年7月底即可完成增发,将10亿元资金拿到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定向增发方案上报中国证监会,等待审批的过程中,一篇质疑丰原生化涉嫌财务造假的文章在某网站出现。虽然文章仅涉及了丰原生化在历史上曾被质疑过的问题,但公司股价还是应声下跌。在此背景下,证监会也对公司进行了调查,最终推迟了其增发方案的审批。
此后的两个月里,丰原生化的股价基本在5元之下运行,低于其定向增发的发行价格, 当年9月底,丰原生化不得不撤回定向增发方案。
二级市场再融资大门关闭,此时,丰原已经无法缓解燃眉之急,除了引进外来资本,别无出路。所以,就有了丰原集团与中粮集团的这桩美满“姻缘”。
据丰原集团高层解释,丰原生化面临的资金困难是燃料乙醇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燃料乙醇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较长,并且目前经营上都是亏损,需要国家的财政补贴才能维持运转。同时,由于产业政策的调整,国家开始限制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鼓励利用薯类、甜高梁和秸杆等替代原料进行生产,这对生产企业的原料来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实,何止是丰原生化?国内乙醇汽油生产企业无一例外都是靠政府财政补贴过日子。按照试点办法,四大定点企业生产的燃料乙醇必须出售给中石油或中石化,价格则按国家90号汽油出厂价,再乘以0.9111的系数。90号汽油目前出厂价不到5000元/吨,由于玉米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抬升,每销售1吨燃料乙醇便要亏损数百元。据说,在汽油价格多次提价之前,每吨亏损一度达到了1000多元。
对于企业的亏损,财政部根据“不亏微利”的原则给予补贴。2003年末,国家制定了五年补贴计划,2004年每吨补贴2736元,此后逐年降低,到2006年降为1373元。在此基础上,定点企业才实现了“盈利”。
当然,除财政补贴,定点企业还能享受到不菲的税收优惠。公开数据显示,自2002年试点以来,四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共减免“两税”1.9亿元,中央财政共拨付亏损补贴20亿元。
即便如此,企业的盈利也难言丰厚。以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为例,2004年实际销售量为12万吨,2005年增长到34万吨,分别实现盈利1100多万元和3770万元;也就是说,在国家补贴2000余元的前提下,每吨乙醇才仅能带来百元左右的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对投资者而言,能否得到财政补贴,得到多少财政补贴,就变得生死攸关。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政府补贴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投资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但制度的设计若过于简单,则有可能妨碍正常竞争,甚至导致企业对补贴的过度依赖。
加油方面的难题也间接增加了乙醇汽油的经营成本。在乙醇汽油推广过程中,因不愿经营乙醇汽油而受处罚的加油站,频频发问:我们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写的是成品油,普通汽油国家规定就是成品油,乙醇汽油却不在此列。我们按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来销售产品,怎能算是违规?
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了影响。一些社会加油站在推广乙醇汽油之前,能从小炼油厂进价钱便宜的普通汽油,现在则只能进定价统一的乙醇汽油,利润薄了,积极性当然受影响。这使得一些本该只卖乙醇汽油的加油站,却瞒天过海挂乙醇招牌卖普通汽油,且屡禁不止。这些都应该纳入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之中。
突围之路并不轻松
要想“复活” 乙醇汽油,必须在两个方面进行突围。一是将原料向“非粮”方向转移,二是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经营成本。
2006年,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不再利用粮食作为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原料,取代粮食的将是经济作物。财政部近日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提出:“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是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生物乙醇燃料是指用甘蔗、木薯、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是指用油料作物、油料林木果实、油料水生植物等为原料制取的液体燃料。”由此可见,煤化油项目和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开发,至少不会成为“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资助对象。
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将乙醇补贴统一为1373元/吨的决策,实际上减少了补贴比例。国家补贴减少的真实用意是鼓励相关公司降低生产成本,努力开发非粮乙醇。虽然因为有国家的财政补贴,目前生产企业有微利保证。但是发改委已明确表示,鼓励企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争取突破若干关键技术;成本低、效率高的企业将优先获得政府支持。
“其实政策在有意打出提前量,只是有些企业未注意罢了。”一位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的官员说。
在这方面,已经获取了国内燃料乙醇四张生产牌照中的三张(吉林燃料乙醇、安徽丰原生化和黑龙江华润酒精)、拥有目前全国70%的燃料乙醇产能的中粮集团做得较好。
“在中粮生物质能源战略中,尽管目前玉米原料占重要地位,但长远而言并不是最关键的原料。”中粮生化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岳国君说,“中粮只是按国家相关计划消化部分陈化粮,这与发改委限制的玉米加工乙醇项目有本质区别。”
他认为,对于国内刚兴起的燃料乙醇产业而言,关于暂停玉米炼油的政策调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将成为推动以“非粮”原料生产乙醇燃料的新转折。
其实,在国家发改委叫停之前,寻找理想的替代原料已经成为生物能源企业的战略焦点。中粮、河南天冠等纷纷加大投入,抢先拉开一场原料产地争夺战,原材料之争日渐白热化。
2006年8月,中粮集团出台“2007-2011年生化能源战略规划”,计划在广西、河北、辽宁、四川、重庆和湖北等地新建以木薯、红薯、玉米为原料的工厂。
有关资料表明,中粮在广西、河北、内蒙古三地已有共计80万吨乙醇项目进入前期准备阶段,这些项目都将避免直接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为原料。
中粮分别与三地政府签订相关协议,预计投入资金约35亿元,计划将于2008年量产。其中,广西成为中粮生化能源的重点原料基地。
中粮进入广西开拓原料基地后,把首个生物质能源项目放在北海合浦民营工业园区。2006年12月1日,中粮广西北海燃料乙醇项目工地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3亿元人民币;第一年建设2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装置,第二期建设5万吨乙醇胺生产装置。两期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总销售收入约为13亿元。
如果按年产燃料乙醇20万吨计算,该项目每年消耗木薯约61万吨,可在北海及周边地区带动种植木薯近140万吨。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科研处一位专家表示,中粮建设木薯基地的实验性意义在于,试图从木薯、红薯等原材料方面进行尝试,打破了过去单纯以粮食为原料生产乙醇的历史。
从地理条件分析,广西非常适合种植木薯,目前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60%以上。显然,广西北海木薯基地的建设,将使得中粮集团的原材料有了另一个重要来源,成为中粮迈出生物质能源原料多元化战略的第一步。
中粮集团办公室一位负责人称,2006年12月初,发改委发展规划司高云虎、何建宇等领导专程前往北海考察正在兴建的中粮燃料乙醇项目。
在实地考察合浦木薯基地、石湾镇木薯基地之后,发改委领导对广西中粮木薯基地建设方案、木薯优良品种开发方案和不与粮食争地的指导思想表示认同,同时表示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不过,要想实现“非粮”战略转移,还面临着一些具体的困难。由于目前生物质能源转化的最可行的技术就是玉米加工,要想一下子转变为非粮转化,很多技术和利益上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例如甘蔗虽然是目前世界上用于加工乙醇最成功的农产品( 21.90,0.00,0.00%),由于其单位面积产量高,加工乙醇的产能大大高于玉米等其他农产品,但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等少数几个省份,而且随着国内食糖消费量大幅增加,价格也将一路上扬。至于利用纤维资源制造乙醇的技术更是不成熟。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刘德华教授认为,从目前技术和自然条件看,玉米仍是最为经济的原料,且容易获得,使用其他原料势必大幅增加生产成本。
“非粮”战略的另一种思路是采用纤维素作为原料提炼酒精。纤维素广泛分布于农作物秸秆、皮壳当中,价格低廉、资源丰富,获取容易且不受地域限制,更不占用耕地,是公认的未来发展方向。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工艺相对复杂,纤维素乙醇在国内仅有三个规模甚小的示范工程,未来能否得到大规模发展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