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人物 » 石油人物动态 » 正文

“急诊室”里的石油工匠

日期:2018-07-06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杨上勇 高源 闫立军

国际石油网

2018
07/06
16:2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石油人 中石油 华北油田

微信图片_20180706162724

魏洪彪精心查找液压钳“病因”。 

    华北油田采油四厂作业大队综合服务队被员工们亲切地称为设备、工具的“急诊室”,急诊室里有一群设备健康的守护神,他们用汗水为设备延续青春,用智慧为企业增光添彩。6月27日,记者走进这间急诊室,近距离接触这些技术精湛的石油工匠们。
 
    “魏老将”的“节约经”
 
    操作台上,六棱扳手、手钳、小铁锤等工具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台待修理的液压钳陈列其中,站立一旁的综合服务队员工魏洪彪正在对这台液压钳的问题部件进行更换。
 
    18时30分,魏洪彪还在忙碌着,这已是他当天经手修理的第八台液压钳。今天的工作量并不少,但在魏洪彪27个年头的修理生涯中已经司空见惯了。
 
    液压钳是起下油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否运转正常、经久耐用直接关系到作业施工的进度,从井上收回的液压钳,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会出现鄂板牙架变形、牙座变形等诸多问题。如何快速排除故障并准确地修复这些问题,是魏洪彪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
 
    有着多年维修经验的魏洪彪从不轻易让一台液压钳下岗,“老兵新转”一直是他维修工作的准则。用他的话说,首先要通过运转声音判断它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然后通过拆卸查找确认故障所在,最后针对故障采取措施“对症下药”。仅2017年,经魏洪彪手维修的工用具就有200余件,为作业大队节约了80多万元的成本。
 
    “买台新液压钳是省事儿,但一台就一万多块钱呢,还是把它们都送到我这儿来最划算。”魏洪彪说。
 
    “李书生”的“大闺蜜”
 
    一米七的个子,68公斤的体重,鼻梁上挂着一副眼镜,长相斯文一身书生气的李鸣,在皮肤黝黑、健硕魁梧的作业队伍里绝对是个打眼儿的“另类”。但这个小个子,却万分庆幸自己是综合服务队的一员。
 
    在李鸣看来,自己如此热爱现在的工作,缘于每天都能见到“闺蜜”们。而李鸣眼中这群“闺蜜”,就是库房里的一台台抽油泵。
 
    一台泵下井前,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李鸣更是把这种“极检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下井工作周期没超过40天的抽油泵都能收回修复再利用,我要逐台试压,检测泵间隙漏失量。泵的固定凡尔、活塞得确保抽拉正常,要对损坏的游动凡尔和凡尔球座进行更换。试压机打压到20兆帕后得稳压五到十分钟,压降小于0.5兆帕才能算合格,这每项工序说起来简单,可背后的各项检查、安全规程都得严格执行,绝对不容有失。”说起自己的工作,李鸣头头是道。
 
    在李鸣的把关下,综合服务队2017年共检查修复各类旧泵30余台,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巧工匠”的“创新情”
 
    “天热起来了,我得提前调试下这几台轴流风机,今年大家在作业现场降温还得靠它们。”
 
    说话的是综合服务队的元老级员工崔际利,他手上正在鼓捣的是去年综合服务队的一项创新成果——移动式轴流风机。
 
    轴流风机被用于作业现场的通风换气,在避免井场油气聚集的同时也为高温天气工作的作业工们送去清凉。但改装前的轴流风机为固定式,需要几人合力搬抬才能移动,使用极为不便。改装后的轴流风机下部采用推车构造,仅需一人就能轻松完成操作。
 
    “现在要求现场标准化,这个是我们用废料做的工具筐,可以放工具、液压钳,避免了作业现场工用具散乱。这个是给作业队做的弯头,能防止液压钳对管线直接撞击,延长了管线和快速接头的使用寿命,算下来,每年能节约好几千元的成本……”说起库房里的每件物品,崔际利如数家珍。
 
    “作为大队创新团队的一员就得敢想敢做,虽然我们的这些改进经济效益不多,但一来小效益积累起来也很可观,二来也为大队生产提供了便利,何乐而不为呢?”崔际利说。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