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清晨,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对孟加拉国首个海陆一体化超大型石油储运工程实现全面运营进行了报道。这项由中油工程成员企业管道局工程公司承建的超大型项目,已经三次走上央视。
据报道,当地时间3月16日
孟加拉单点系泊及双线管道工程油库管道
输送的4万吨柴油和3万吨原油
全部抵达隶属于孟加拉国石油公司的东方炼厂
这标志着
孟加拉国首个海陆一体化超大型石油储运项目
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2016年10月1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孟加拉国,双方政府代表签署了《关于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下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访问期间,中孟两国元首共同出席见证了包含《孟加拉单点系泊及双管道项目合同》在内的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该项目是孟加拉国实现2041年国家发展愿景的旗舰项目,也是中孟两国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由中国政府提供优惠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中石油管道局承建。根据协议,这一项目包括建设单点系泊系统、罐区和站场等设施,以及铺设220公里长的海上及陆上输油管道,是“中国制造”标志性工程——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设备、中国施工“全产业链”。
项目正式商运,彻底结束了此前炼厂接收原油和柴油需要靠小船接驳大船运输的传统低效和不环保的方式。10万吨级的大型油轮在距离陆地16公里的海上直接系泊,而后通过总长220公里的海底和陆上管道,将石油直接卸载并运输到炼厂。这不仅将原来卸载运输10万吨石油时间从11天缩短到了约48小时,同时为孟东方炼油厂原油年处理能力从150万吨扩容至450万吨提供了重要保证,预计每年可节约原油运输成本1.28亿美元。
工程建设所需的核心物资和相关设备等主要材料
95%来自中国
这个超大型项目历经三年筹备,2019年1月28日开工建设,2023年12月6日成功投油,五年的攻坚不仅饱含着中油工程人的智慧汗水和艰辛努力,体现着讲责任、讲奉献的央企担当,更有力带动了“中国制造”走出去,推动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实现新发展,让中孟能源项目合作彼此收获了重要成果。
项目建设者穿越重重阻碍,面对史无前例的工程建设挑战,用一项项自主研发攻克的核心技术、装备,打破国外核心技术垄断,完成了多项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舞台上诠释出了“中国管道”的实力与担当。
两创世界纪录
01
创“海陆定向钻穿越”世界纪录
2022年6月,项目团队首创的“海陆定向钻穿越”技术,连续完成6条海陆定向钻穿越,且一次性穿越成功率100%,穿越累计总长近10公里,实现最大穿越口径1016毫米、最长穿越长度2737米,创造了海陆定向钻管道穿越世界纪录。
02
创“航道后深挖沟”世界纪录
通常海底管道埋深一般在1.5米至3米,达到海床下5米,在业内已属于高难度工程。而此次海底管道因穿越航道,最深埋深要达到11米,施工难度在世界海工史上也前所未有。2021年2月16日,项目团队运用独创的海管后深挖沟施工技术,一举攻克4条海管穿越航道后深挖沟施工,最大挖沟深度达11.9米,创造了业内海底管线后挖沟最深世界纪录,标志着管道局工程公司在海管后挖沟领域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填补技术空白
项目采用超过行业水平的高精度法兰测量仪和高精度水下定位系统等技术设备,实现水下30米单点系泊系统关键装置与海底管道的毫米级对接。2022年4月28日,项目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垄断,独立攻克完成海上“双通道单点系泊系统”安装,填补了“双通道单点系泊系统”安装作业的技术空白。
打造中国名片
该项目是一项超大型能源储运工程,更是一颗友谊的种子。在建设过程中,管道局工程公司始终不忘作为大国央企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中孟“民心相通、和谐共建”,以企业形象展示国家形象,让更多成果惠及到了当地民众。先后在项目建设所在地开展助学、灾后捐赠,修筑码头道路,提供技能培训,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拥护和好评,树立了中国企业良好形象,被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中资企业协会授予中孟经贸合作杰出贡献奖。
孟加拉国库克斯巴扎卡里岛3所小学位于项目工程建设所在地,学校教育设施落后,学生学习条件艰苦。项目团队购买了学习体育用品,对就读这3所小学的1911名学生进行捐赠。
工程建设期间,项目团队在当地共修建3个码头以及与之配套的16公里设备进场路,用来运输项目建设所需设备和材料的同时,也缓解了当地交通压力和码头运输压力,给当地居民带来极大便捷。
2023年10月下旬,孟加拉国南部地区遭受热带气旋“哈蒙”袭击,管道局项目部第一时间联络当地政府,向吉大港南部马什卡里岛村民捐赠1600张、共计3500平方米瓦楞板,为当地百余户村民灾后房屋屋顶修补重建送去急需建筑材料,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广泛赞誉。
项目在当地雇佣大量属地化用工,累计培训孟籍员工接近4千人,施工高峰期属地化用工比例高达80%。在管道焊接、防腐、土建施工、电力通信设备安装等各环节为孟加拉国打造出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