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要闻 » 石油媒体聚焦 » 正文

新华侨报:日本难脱中东石油奴隶 瞄上东南亚

日期:2009-06-29    来源:中新网  作者:蒋丰

国际石油网

2009
06/29
10:2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日本 中东石油

   《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是中东石油的“奴隶”。然而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受挫,日本正考虑推进储存多元化。日本决定对正在加强石油储备的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提供援助,这是一种“一箭四雕”的事情。 

  文章摘录如下: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6月27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决定对正在加强石油储备的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提供援助,在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报道称,此举旨在应对全球石油需求扩大导致油价高涨、以及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因素使产油国停止出口,“确保亚洲地区整体上的石油稳定”。

  日本是一个能源严重依赖石油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一直是日本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课题。为此,日本长期谋划本国的国际能源战略。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更是加快脚步开展能源外交的运作与行动。

  专家指出,日本的国际能源战略方向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积极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继续保持并扩大在中东、太平洋、非洲等地的石油进口与合作。二、加强与传统有其重点地区国家的战略关系,稳定传统油气进口基地。三、强化与中亚能源国家关系战略,培育未来能源大规模进口基地。四、加强与非洲储能国家关系战略,以期作为中东等传统能源基地的补充。五、对一些特殊国家诸如伊拉克、伊朗、俄罗斯等采取特殊能源战略。

  认真分析,日本这些国际能源战略,不能说没有战略价值,也不能说没有成效,但落到实处时总是“差一点”。比如,能源多元化战略问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增加了从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墨西哥等非中东产油国的石油进口,石油供给渠道的多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一度下降到67%左右。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从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等国也因经济增长减少了对日本的石油出口,而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供应规模巨大,大量采购成本较低,使得日本在进口石油时经济成本的考量压倒了供应安全的战略考量,导致日本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战略几无成效。因此,有观察家指出,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是中东石油的“奴隶”。

  必须看到,日本在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受挫的时刻,正在考虑推进石油储存多元化战略。按照1975年日本制定并在国会通过的《石油储备法》,日本政府必须储备够全国使用90天的石油,民间企业必须储备够全国使用70天的石油。经过努力,到2007年5月底,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存量可供全国使用97天,日本民间的石油储存量可供全国使用81天,总计为8869万千升,约合5.6亿桶,可供全国使用178天,也就是半年以上。

  但是,因为日本岛国的地理环境因素,将石油完全储存在本国,地点比较集中,日本有关人士认为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岛上的石油储存基地可能成为最先遭受军事打击的目标,另外,石油储存也是要在石油安全、财政负担、经济成本和经济发展几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的,并不是储存得越多越好。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如果能够帮助与自身利益攸关的周边国家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一则强化了其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二则在“有事”之时,可以让这些受援国家不是“隔岸观火”,而是“助一臂之力”;三则变相实现了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四则减轻了国内因为大量储存石油带来的财政负担。这种“一箭四雕”的事情怎能不为?

  日本共同社在报道中指出,东南亚的石油储备起步晚于日本和韩国。国际能源署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储备90天用量的石油。在没有加入该组织的东盟各国中,储备最多的也只有50天用量。报道还特别指出“中国也在加速建立石油储备体制。”这种报道的意蕴应该是深长的。

  目前,日本只是提出对正在加强石油储备的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提供援助,但尚局限在“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同时,日本政府指出“建设石油储备基地需要数千亿日元的资金”,这应该是日本伸出的新的“橄榄枝”,当然,其目的绝对不仅仅是“确保亚洲地区整体上的石油稳定”。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